這事兒洪濤早就聽說了,但他也沒轍,后宮的事兒再小也容不得外臣插手。不過在與龐皇后有了合作關系之后,這事兒就好解決了,皇后就是后宮之主,她說句話比皇帝還合情合理。
裴英被放籍出宮,等于正式退休,免除宮人的身份成為了普通民眾。一個從小就在皇宮里生活的老太監,既無家人又沒朋友,出宮之后靠啥生活呢?
千萬別說太監家財萬貫,早就在外面備好了宅子,保不齊還有好幾個對食之類的話。那是明清兩朝的太監,宋朝太監真沒這么好命。他除了神宗皇帝賞賜的一些財物之外,房無半間、地無半畝。
不過沒關系,出了宮門再入府門,洪濤和長公主是不在開封住了,可駙馬府還在,府里依舊養著十多個下人。以前是王嬤嬤主持,隨著老太太年事漸高,有些事兒肯定也力不從心。
現在好了,再來個身上有功夫的老頭,一個長公主的奶媽、一個先皇的貼身太監,都不是外人嘛,繼續合作。
其實洪濤也不缺個看家的人,那個家就算全燒了也不眨眼,人都不打算回去了,留個空院子還不能賣,收拾的再整齊有啥用嘛。
洪濤是不愿意讓裴英老了老了再被徒子徒孫欺負,他好歹也為皇家工作了一輩子,沒干過啥份外的事情,怎么算也要說聲兢兢業業,不該落得如此下場。
皇宮里有人欺負裴英?他不是大太監頭子嘛,徒子徒孫一大把,即便失勢了也應該有點面子吧?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事實上并非如此。正常人還經常人走茶涼呢,皇宮內部的上升通道更窄,幾乎是華山一條路。
裴英上位多年,肯定擋了很多同行的路。俗話不是說了嘛,同行是冤家。即便有不少徒子徒孫念舊情,可趕上一個不念或者懷恨在心的,也不會有人會為一個讓當今皇帝不喜歡的老太監強出頭。
可惜這個老太監沒有享福的命,到了駙馬府里剛清閑二年多就追隨神宗皇帝而去,開封城附近沒有好墳地給太監下葬,洪濤干脆就把他的靈柩運到了揚子鎮,葬到了長江學院后面。
這也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行的巧合,洪濤是出于情分,正好龐皇后也給面子。但看在外人眼中又耐人尋味了,有些人覺得他還是一心不忘先皇,很不合時宜,有些人則暗中佩服他有情有義。
“如此小人就斗膽放言……皇后想問問涼王殿下意欲如何,此事可有轉機。”
歷中貴就是后者之一,同樣作為太監,看到裴英的下場怎會不心寒,見到涼王的做派又怎能不羨慕。當下也不再猶豫,把來意說了出來。
“……你且稍候,本王修書一封交于皇后,看過便知。”這個問題又讓洪濤反應了十多秒才釋然,原本以為歷中貴是替皇后或者皇帝來傳遞書信的,真沒想過這種事兒還能假借別人之口傳遞。
可是仔細一想吧,也合理。如果皇后或者皇帝把這件事兒落在紙上,萬一讓自己給公布了該多被動啊。啥事兒都能作假,唯有字體無法作假,隨便找個五品以上的朝臣就能認出是誰寫的。
但皇后這個問題自己很難用語言和歷中貴解釋清楚,傳錯一句話說不定就是大誤會,干脆還是寫信吧。
他們怕被抓住小辮子自己不怕,事已至此也就沒啥可遮遮掩掩的了。把因果都寫清楚,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忍著,忍不住就來試試子彈和炮彈的厲害。
古人不是云了,一力降十會,在絕對實力面前啥計謀都是浮云。若不是自己執意要以身作則,非讓趙傭用和平方式上位,開封城早就換主人了,誰愛說啥說啥,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