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辦法了?”蘇軾聞言更是動容,要不是年紀一大把,估計眼淚都能掉下來。
“……蘇大官人,就算你我不曾有過情誼,憑心而論,為黎民百姓計、為社稷國運計,趙傭的大宋和趙顥的大宋讓你選一個,該選誰?曹孟德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負我。人不走到某種境界,真體會不到那種感覺。”
蘇軾這么問的意思洪濤明白,沒辦法和平禪讓,那就只能起兵武力奪權。這個結局蘇軾不愿意看到,自己也同樣不愿意。這么一來,七八年的努力等于白費,人生能有幾個七八年?
可是為了理想讓自己付出生命的事兒自己還真做不到,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可他一天地獄也沒去,去的都是輕信的二傻子。
“也罷,老朽先行一步,去那宣德樓上選個好位置,恭迎涼王新軍駕到!”確實,蘇軾自己也想不出別的辦法,只能逞口舌之利,發泄發泄心中的郁悶。
“哎,子瞻兄莫急,這不是還沒到出兵那一刻嘛,晚兩天走不遲。你現在布衣一介,能上得了宣德樓?保不齊被新軍一發炮彈就炸成了腐朽,沒有你給我行大禮,即便當了首輔也無趣的很。來來來,稍安勿躁,再想想,說不定會有萬全之策。”
如果讓蘇軾這么走了,自己這幾個月忍辱負重也算白搭了。洪濤心有不甘,可蘇老頭還挺倔,用話根本叫不住,只好追出書房抓著袖子掐著脖子再給拽回來。
“事已至此,還有何萬全之策!”蘇軾何時吃過這種虧,氣得胡子直哆嗦,但力氣沒洪濤大,掙脫不開也是枉然。
“俗話不是說了,三個丑裨將頂個諸葛亮。辦法總比困難多,遇事要冷靜,情緒往往能讓人變得愚蠢。”
洪濤也就是嘴上能說,寬慰人的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其實心里也沒啥急智。不過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遇事不能慌亂,更不能認命。
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用理性去慢慢分析得失,最終得出的結果才更接近事實。啥叫成熟?光有沖勁兒沒有自制能力,一輩子也只能是夾生飯。
“晉卿這些年的變化真乃脫胎換骨,若不是先皇走的早,以你之才,定可成為大宋棟梁……然人算不如天算,天不助我大宋啊!”
蘇軾好歹也是身居過高位的人,這點道理哪能不懂。關心則亂,他的失態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新政太關心了。
“往事某再提,徒惹悲傷于事無補。子瞻兄對朝廷禮法想必有些造詣,不如先給小弟講講太后駕崩,朝廷該如何操辦。”
皇帝或者皇太后死了,如何操辦喪失對洪濤來講是個非常非常陌生的課題,別說研究,連想都沒怎么想過。
充其量知道要葬入一個巨大的陵墓,還得有很多陪葬品。就這么點了解也不是來自古代,而是后世看電影、電視和的收獲。
要想辦法,就得了解事物本身的細節。長公主倒是有可能知道,但她還不知曉噩耗,在悲痛的心情下能講出多少、合適不合適講就需要考量了。所以說蘇軾就成了洪濤的講解員,當仁不讓。
“自古以來,帝王多尊三禮……是為《周禮》《儀禮》《禮記》。分宣遺制(詔);發哀;賀皇帝即位;臨;成立治喪、靈駕指揮、建陵機構;命大臣撰陵名、哀冊文、溢冊文、議溢號;告哀外國;大斂成服;賜遺留物;諸軍賞給;以日易月之小祥;逢七入臨;請御正殿;掩攢官;以日易月之大祥;潭;按行;卒哭;燒香;外夷入吊;告于南郊和請謐于南郊;啟攢宮;三奠;發引;靈駕赴山陵;掩皇堂;虞祭;卒哭之祭;柑廟;德音;三年喪之小祥,大祥;潭除從吉;建道場;修寺院,共計三十五大項,歷時三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