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的建議確實太嚇人了,嚇得龐皇后一哆嗦。這么做不是不符合她的利益,而是太容易招來非議。
估計很多朝臣都會有個想法:以前您是控制著齊王隨時準備逼著皇帝禪讓,現在又把先皇皇子養了起來,莫不是要隨時準備再替換一次?
背負上這個嫌疑,攝政王和皇帝之間就難免起隔閡,攝政王倒了,她們母子倆依舊是最先倒霉的那一撥人。
“本王發過誓,要把小皇子收為弟子,早晚都要收,住在老師家中有何不可?皇后娘娘不用為難,也不用過于悲傷,此事總理大人會盡快辦理,官家也不會反對。”
這么做符合不符合朝廷規制?愛符合不符合,有時候需要顧全大局,有時候只能肆意妄為。要是連自己發的誓言都無法履行,還聊什么建立規則,那不成笑話了。
趙傭的想法嘛,洪濤覺得可以和他深入聊聊,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至于說他能不能理解,愛理解不理解,下一步就該削弱皇權了,到時候不理解的事情更多,也不怕多這么一件。
“可……”龐皇后感動的都快哭了,但又不太敢信這是真的。
大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攝政王,說是多半個皇帝都不過為,卻愿意因為先皇的皇后和皇子,甘愿冒讓皇帝、朝臣猜忌的風險伸手幫襯,這也太不符合官場規律了,甚至都不太合乎常理。
“臣還要去紫宸殿議事,告退!”龐皇后作何感想洪濤懶得琢磨,這種事兒越想越不是滋味。政治斗爭向來都是這么無情,擱到皇家更甚一籌。
洪濤從來沒去過紫宸殿,每次入宮都是到崇政殿面圣,皇帝不召喚也沒機會入宮,更不能隨便亂逛。
但他真知道紫宸殿在哪兒,促進社的地圖不僅僅包括江河大川、廂坊街市,各京皇宮也有涉獵。只要畫出來的就必須準確,誤差不能超過百米,更不會搞錯方向,這是基本要求。
按照對地圖的記憶,穿過一個院落,洪濤就來到紫宸殿前。為啥這么肯定呢,因為章惇、章桀、呂大防、劉摯、蘇頌、安燾、王十二都在,唯獨缺個門下右侍郎。
原本那是程頤的位置,但他堅決反對攝政王臨朝,見攔不住索性掛冠而去。留下這個副相的位子本來很多人都能頂上,但趙傭遲遲沒有授意,有人提及也是百般推脫不予認可。
兩位正相、四位副相,在洪濤的計劃中頂多留一兩位,別說缺一位副相,剩下的五位丞相一起撂挑子不干也亂不了。促進社馬上就會有相應的人手頂上,最次也能限度保證朝堂基本功能正常運轉。
那有人說了,如果宰相帶著文武百官一起都辭職了咋辦?人家來個集體對抗,讓你無人可用,看你有多少促進社員能補上,一百,還是二百?
其實這個擔心的多余的,假如朝廷官員能如此萬眾一心、排除萬難、悍不畏死,洪濤還用費勁改革嗎?大宋不是早就被他們治理好了嘛。
保守派、改革派、中間派……蜀黨、洛黨、朔黨……在派系林立的朝堂中,司馬光、王安石都擺不平,還讓神宗皇帝鉆了空子,豈是能突然團結一心的。
另外就是權力這個玩意會讓人上癮,抓權利難、放權更難。像蘇軾、程頤之流只能算少數,大多數官員甚至到死都不愿意撒手。
假如有人私下號召眾人集體請辭,極有可能會獲得一致同意。但到了關鍵時刻就熱鬧了,有沒有提前通風報信、賣友求榮先不提,改革派巴不得保守派全辭官呢,反之亦然。
雙方必須瞪大了眼睛盯著對方有沒有動真格的,假如真有一方認真了,那另一方必須玩了命的拍手叫好,下朝之后還得到風雪樓彈冠相慶,從此之后朝中就安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