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大殿里,康熙抿了一口茶后,就開門見山地問齊格“說罷,南音和你,怎地又折騰起了開善堂的事情來了”
齊格猜到了,康熙定是要問這個事的。
這么大個事兒,也瞞不住皇帝,于是他直接道“這事兒,得從上次撿了的小女嬰說起、”
因為小女嬰阿順的事,導致安親王府給齊格,看好的一門不錯的親事又吹了,安親王都鬧到宮里來了,所以康熙對此事也十分了解。
聽到齊格說,他派人隔三差五地就去嬰兒塔下轉一轉,康熙和南音一樣,覺得有些難以置信,忍不住挑了挑眉;但聽到說他的人回回都能撿到女嬰,康熙的臉色就難看了起來。
康熙也十分清楚,民間愛拋棄女嬰、殺害女嬰,不僅僅是民風的緣故,也與民生艱難有莫大的關系。
民間棄女嬰殺女嬰成風一事,康熙也聽聞過,只是為了國家安寧,他沒有下大力去懲治過。可聽著齊格的講述,他覺得這股風氣,比他想象中的要厲害多了。
康熙問“到眼下為止,你拾到了多少個女嬰了”
齊格答道“十三個了,圣上。”
康熙陷入了沉默,難怪南音會說,以后她的善堂里,可能會有上千甚至上萬的女孩。以這樣的速度下去,一年起碼得有上百個了。
齊格沒有注意到康熙那有些異樣的情緒,而是繼續道“在回宮之前,南音姑姑又抓緊時間,給善堂做了一些規劃”
康熙的注意力,被南音做的那些事,拉回了善堂上來了。
光是聽齊格的描述,就能察覺到,南音也抓住了幾項主要的事情在處理,而且一樁樁一件件,都處理得十分到位。
這辦事的頭腦與能力,連康熙都忍不住第三次嘆息,南音要是個男子,能立身于朝堂就好了,定然是個很好的助力。
“姑姑交代的其他的事兒,臣都辦的差不多了,就是招人這一項,屬實是難倒臣了。姑姑知曉善堂還會收更多的女嬰,招人手來照料,也是勢在必行的事,便提前給臣明確了幾點招人的要求,勤快細心這些就不必說了,難的是譬如要講究衛生,要生活習慣好,連說話都不許口中帶臟的。”
齊格一條條列舉南音的要求,康熙倒是覺得很熟悉,這些不也是南音對養和殿的宮女太監們的要求嗎
“但有一點比較不一樣,說若那人是家中的長姐,可略放寬一些要求錄取。姑姑定然是因為自己是家中長姐,平日里就更習慣照顧弟弟妹妹一些,所以覺得作為家中長姐的女子,更能做好這份活兒吧”
康熙想了想,還真有可能是南音這么做的刁鉆理由,民間不是大多都會這般要求家中的長女么所以長女大多能干又能吃苦,任勞任怨沒有怨言,而且又有帶孩子的經驗。
南音自己就是個典型的長姐,所以她對帶孩子一事十分熟練。
其實兩人不知道,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因為在很多家庭中,長姐是承受苦難最多、付出最多,卻獲得回報與關愛最少的人。南音想借此事,也給所有的“長姐”們,一個看得見的希望,和一個可能的出路。
聽著齊格帶著佩服與崇敬之情,講著南音出宮一天,就為了善堂做了許多事,康熙的視線,不自覺地就落在了,南音送來的那份策劃上。
康熙看得出,南音做事這般周全仔細,不僅僅是能力超出常人的強,也因著她對孩子十分上心,將每一個孩子都看得十分貴重和珍惜。
這樣的人,也是康熙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
康熙覺得,這樣的人,才會在一群為名為利汲汲營營的世人中,顯得獨特而出彩,簡直像傳說中的神一樣,充滿著關懷與神性了。
再想到南音的各種神異之處,她不僅僅能熟練地照顧不同歲數的孩子,甚至在種田、書畫等各方面,都有不符合她年齡與身份的見識,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