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如今的天下并不算大,隨著商國的國土日益擴張,薛國距離商國也就越來越近。
想來過不了多久,仲虺的名聲便會傳至商都。
聽聞商君禮賢下士,曾為了一個名為“伊尹”的奴隸,親命伊尹之主驅車往見。
他也不敢求這樣的至高待遇,若能有召,往來三次他便舉國歸附了。
商君的求賢之心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半年之后,他得到城門官通報,才知曉商君居然親自來了。
仲虺大驚,急忙整裝出迎,將一身輕裘布衣的商君迎了近來。
“商君貴趾踏賤地,實在令寒舍蓬蓽生輝。”
“薛君過謙了。”商君很直接,見禮過后便直言道,“薛君賢德智慧著于四海,寡人不敢生欺瞞之意。今日前來,實為求賢也”
“哦”仲虺裝傻,“商君愛才之名,便是偏遠之民亦有耳聞。若我薛國有遺賢能得商君青眼,吾將效法彭氏之子,親為商君駕車以訪之。”
商君命彭氏之子駕車所求之賢,便是奴隸出身的伊尹。
“薛君何必相戲”商君誠懇道,“薛國雖賢才斗量,豈有賢過薛君者”
仲虺滿臉驚訝,“小國之君,微有薄德,忝居上位者,竟也能為商君所知嗎”
仲虺驚訝是假,旁人卻都以為是真。
世人總是如此,看見賢德之人,便理所當然地推測他處處皆賢。
薛君有仁義之名,世人便理所當然地認定他亦有謙遜淡泊的品格。
既然謙遜,必然不覺得自己做過什么了不得的事;既然淡泊,自然不會關注世人如何做歌稱頌于他。
商君誠懇道“薛君何必過謙君乃良藥,可醫寡人蒙昧、怠惰之疾。寡人雖鄙薄,也斗膽相求,還望薛君不吝賜教。”
仲虺連道慚愧,沉吟半晌,邀薛君入內室祥談。
屏退左右之后,仲虺便以商君求賢于伊尹為切入點,試探其對奴隸的看法。
商君坦言“奴隸之中亦有賢如伊尹者。稍次之人更是不知凡幾。然天下諸侯眾多,奴隸非一家一姓所有。只可擇其賢者超拔,不可惠及天下所有。”
仲虺不禁嘆息,“不敢欺瞞商君,寡人年少之時便隨先父躬耕于隴畝之間,每嘗見奴隸中有勤勞智慧者,既愛其才,又憐其苦。又因前者關注大眾,方知奴隸之苦,何止刀斧加身”
商君默然半晌,亦嘆道“薛君仁德,寡人感佩。”
如今商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商君所站的位置已然不同,看待世事的角度,自然也脫離了普通的國君貴族,逐漸把自己放在了天下共主的位置上。
對于普通的國君與貴族來說,奴隸是他們的財產,自然是越多越好。再有才能的奴隸,也只能為主人奉獻終身,無論是智慧還是體力。
若是主人允許他們歲至三十不必就死,便已是莫大恩德。
更令仲虺覺得可笑的,便是管理奴隸者,往往
自己也是奴隸。偏他們卻不會因為同為奴隸而共青被管理者,反而會更加恪盡職守,向主人表達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