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虺知曉葛君好吃懶做,便針對性地使用計謀,為成湯找到了滅葛的借口。
葛國之后便是韋、顧、昆吾三國。
三國國君不仁,百姓盼商軍如盼甘霖,大軍過處自然所向披靡。
至此,仲虺的第一戰略已然達成。
正要完成第二步,卻出了一點岔子。
夏桀終究不甘,要垂死掙扎,做困獸之斗,竟親率大軍東來鎮壓。
此時四方諸侯心歸成湯者,已十有七八,商君率領眾諸侯迎戰夏桀。
仲虺親自起草檄文,歷數夏桀罪狀,多次強調商君反夏的不得已,讓商軍占盡了大義。
百姓是最盲目的,也是最清醒的。
他們或許不懂得大義亦可操縱,卻比誰都明白,支持誰能過好日子。
天心在商,民意在商。夏軍本就是遠來疲憊之師,聽完檄文之后,更是毫無戰心,自然大敗而逃。
等仲虺親自領兵,打敗了最后忠于夏的三個部族,將討夏檄文在三個部族之內到處張貼。
三個部族的國君迫于國內壓力,皆舉國歸附。
自此,四方盡伏,商湯為天下之主,流放夏桀于南巢。
天下重歸一統,商君大封功臣,劃給仲虺的封地,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十倍。
薛國如愿以償,成了諸侯國中首屈一指的大國。
他的長子已然成年,仲虺為長子求娶了商國宗室女,便命他們夫妻回國,換有仍氏帶次子入商邑。
時隔多年,夫妻父子終于團聚。仲虺只覺天倫之樂,果然樂無窮矣
可商湯將夏桀流放之后,卻猶嫌不足,擔憂其后人以“商本為夏臣”而起兵反商。
君臣多年,彼此是什么人心里都有數。
因而商湯很清楚,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去找伊尹,得來找城府更深,更懂帝王心術的仲虺。
聽完他的憂慮,仲虺一時無言。
過了許久,他才嘆息著說“若后世共主無道,便是沒有夏氏,也還有其他許多部族。若后世共主賢明如主公,便是有十個夏氏,又何懼哉主公若實在憂慮,臣愿為主公解憂。”
言訖沉思片刻,當場拿刻刀起草成湯之誥,為成湯滅夏奠定法理。
大意就是天下萬民皆有七情六欲,若無明君牧之,則動亂無已。夏桀昏亂失德,百姓有倒懸之苦。天遂降成湯,聰明勇毅,其德為萬邦表率,以繼禹王功業
先鼓吹成湯,再貶低夏桀。商君若不代夏,便是置萬民于水火而不顧。
饒是商湯心智頗堅,讀此誥文,也不由面紅耳赤。
“過譽了,過譽了。”
仲虺正色道“此皆臣肺腑之言,何言過譽”
為了“說服”商湯,仲虺還命人請來伊尹,兩人輪番勸諫,商湯猶言德薄。
送走了商湯之后,仲虺和伊尹略一商議,便各自聯絡心腹,于望日大朝聯名上表。
三辭三請之后,商湯終于勉為其難,將此誥頒布天下,天下百姓皆擁護成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