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一般濃黑的霧里,有一條奇異的“隧道”。
它仿佛是用強光在黑暗中強行挖出來的一條線,筆直朝前,不斷延伸。
隧道中沒有磚石,沒有鋼筋,沒有水泥,只有隱約可見的照明光,以及比周遭淡上幾個色調的薄霧。
“轟隆咔噠、咔噠”
厚實的輪胎碾壓過一地的石頭與樹根,在沉悶的轟鳴聲里,斷斷續續夾雜著石塊碎裂、樹木斷折的聲音。
這是“三葉草號”駛入黑霧地區的第二天。
早在出發前,厲行洲便已命人在黑霧之外建立了一處全新的、配置了軍隊現存最完整、最稀缺的衛星通訊裝備的“99號前哨站”。
出發之日,凌鹿他們在這個前哨站安插了第一根“結晶柱”,以此作為行程的。
此時的結晶柱,還不能將“抗干擾區域”延展開去,還只能撐起一個圓形范圍。
按照提前規劃好的路線,三葉草號壓過低矮的灌木叢,貼著黑霧邊緣行駛了約100公里,再用機械臂在黑霧里安裝了第二根“結晶柱”。
頃刻之間,“抗干擾區域”連成一線,并呈直線狀向前擴展100公里,為任務小隊在黑霧中挖出了這么一條隧道。
進入隧道后,三葉草號的雷達系統、攝像系統、定位系統、紅外系統將持續運作,再配合99號前哨站日夜無休的通訊支持,讓它得以在原本肉眼可見度為零的黑霧里安全前行。
當然,由于“抗干擾區域”的原理是同一方向的直線延長,這條隧道是不能任意拐彎的。如果前方出現了無法逾越、無法清除的障礙物,那就只有讓小隊隊員們攜帶著結晶柱和電流場生成儀,重新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安裝點,手動引導隧道“拐彎”。
到目前為止,隧道前方還沒有出現什么大型障礙。
不但如此,由于結晶硭對污染物的驅逐效應,那些本來游蕩在這片區域的污染物,包括長了腳能跑動的樹、可以跟蛇一樣蠕動前行的藤蔓,統統都逃離了這條隧道,倒是讓路面平整了許多。
盡管這一路駛來,什么污染物都沒碰上,什么障礙都沒遇見,連塊擋路的石頭都沒有,但駕駛艙里的三人依然萬分專注,沒有誰敢掉以輕心。
凌鹿不錯眼地盯著眼前的“車輛狀態監控儀”,看著上面一排排的圖形、數字,唯恐什么地方出現報錯提醒。
趙瑜手推操縱桿,頭戴耳機,全神貫注地盯著視野模糊的前方。
楚硯坐在趙瑜身邊,也聚精會神地看著前方只是他看的不是擋風玻璃外,而是傳感器和定位系統傳來的圖像。
兩個小時過去,按照厲行洲的要求,裝甲車停了下來。
偵察兵出身的老譚帶著肉串兒下車,去黑霧內部做簡單的勘察搜索。
由于他們對過去半年里第四區第五區到底發生了什么一無所知,又不可能莽撞地跑到對方的防御墻下拿著喇叭問“你們到底在做什么勾當”,便只能
用這種方式,看看能否找到些蛛絲馬跡。
上午十一點,外出偵查的老譚回來了。
老譚在車上還有一個重要的、難以替代的身份廚師。
從昨天的一天三頓,到今天的早餐,都是老譚主廚。
雖然裝甲車的內部都是耐高溫防明火材料,但是安全起見,依然不能在車內用明火烹飪,只能加工一下方便食品,比如脫水蔬菜、即食米飯什么的。
饒是場地和工具都如此受限,老譚還是將他獨居多年練出來的廚藝發揮到了極致,硬是讓趙瑜吃方便米飯都吃到了撐。
如今譚大廚趕在飯點兒前回來了,駕駛艙的三人便都停下手里的工作,舒展著胳膊往生活艙走去。
不料,老譚道
“今天中午咱們不吃方便食品了,來幫個忙,我們把這爐子架到外面。”
“今天啊,我給你們炒熱菜”
聽到這話,依然只能吃糖的凌鹿只覺得大家一起吃熱菜會更熱鬧,對食物本身沒有太大反應,趙瑜卻是樂得摩拳擦掌,勤快無比地開始幫忙收拾東西。
倒是楚硯,聽出了些不一樣的意思,走到老譚身邊輕聲問道“厲將軍安排的”
這種性質的任務,避免放明火、避免在野外區域引來注意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老譚斷不至于為了口腹之欲而做這樣的安排。
老譚道“對。”
他頓了一下,壓低聲音對楚硯道“放餌。”
楚硯當下了然,也幫著搬運東西去了。
在剛剛的勘察里,老譚沒有發現什么大型污染物,反倒在黑霧中發現了一處被拆毀了的人造建筑物,附近還有幾個比較新鮮的腳印。
建筑物先是被焚燒過,后來又被拆得連一塊磚都不剩,完全看不出來之前到底是什么。
但那幾個腳印卻是讓老譚眉頭一皺這分明是幾個半大孩子的腳印。
為什么會有半大孩子,繞過第四區的新防御墻,跑到污染值指數如此高的黑霧地區
想起上次救下來的兩兄弟所說的話,想起第四區的胡作非為,老譚心里愈發沉重起來
這些孩子,多半是在第四區快要給餓死了,這才不得不跑到這里來,試圖找到什么能吃或是能換錢的。
他想追著這腳印往前看看,可后面的印跡被破壞得太厲害,已經無法追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