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這是在記什么”這天,林如海來到方姨娘院子,卻見方姨娘在抄錄些什么。
方姨娘放下手中的毛筆,揉了揉手腕,“去年在田間地頭,和鄉親們交談出來的經驗,零零散散給記了下來。”
“有些農書上的堆肥,育種等方法,我沒親自試過也不敢直接教給鄉親們。”
林如海聽到是農事,也不覺得方三娘一個女子說教鄉親們種田荒唐,就是他們家里現在,吃的還是去年方姨娘種出來的呢,不比外面賣的糧食差。
反而因為方姨娘自己早年就種過田,后又研習不少農書,仔細看起了方姨娘面前的栽種記錄。
方姨娘做得十分細致,不僅有他們林家農莊的數據,還有綠水縣小農鄉中各家的水稻生長情況做比,各家旱田上作物施肥拔草等各種情況對比,實在是太過于精細,難怪方姨娘這么久了還沒有整理完善。
“我只道三娘更喜歡外面自在的環境,卻沒想到三娘是一片丹心,枉我在朝為官,卻也不及三娘此舉之賢。”
三娘被林如海說得一個起身,有些不知所措,“老爺,不,妾身只是實在不知道能干什么了,就想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因為經歷過天災,如今又有了讀書明理的機會,所以想抓住一切的機會,幫一幫更多的,像以前自己的家庭。
林如海鄭重地放回對比資料,“三娘,說句慚愧的,我不懂這些農事的細節,但三娘想做的事,只管去做,興趣也好,志向也罷,三娘需要什么,只管找管家和夫人要。”
看著方三娘的不自信和錯愕,林如海意識到自己或許不小心給到了壓力,“就像三娘說的,能幫一些人是一些人不是想來以三娘的本事,這三年來,能和鄉親們研究出促進種植的方法,至少在這一帶。”
“老爺你真愿意讓我去外面”
“農業乃國之本,就是天子每年也要親耕以示對農也的重視,三娘種個田罷了,還能有罪不成”
可三娘自己擔心的是自己妾室,后宅的身份,如今又不是去年那樣的特殊情況,不過既然林如海都說到這份上了,她自然也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糧食耕種方法”筠哥兒眼神奇怪的打量林如海,他又不會種田,他怎么知道
“你姨娘在這方面挺認真的,而且也不是無的放矢,是真的因地制宜在為提升產量想辦法,”林如海給筠哥兒分析,“等幾年后我調到京城,你母親是嫡妻,又是榮國府出身,京中的各種后宅交際都會是她負責,沒人敢小看她,但你是林家獨子,你母親卻只是姨娘,幾年后你也還小,無法為她身添誥命,總會有人小看你,或者在你和你姨娘耳邊說些不該說的。”
“以你姨娘現在的態度和能力,未必拿不出成績,但是太小,輕而易舉就能被人駁回。”在筠哥兒的不解中,林如海點出真相,“朝中沒幾個真的懂農事的,也看不到你姨娘所做的意義,反而只會惹一身腥,或者看中了,被搶功勞,被說成是我的功勞。”
所以,林如海來問筠哥兒,有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能讓方三娘研究的農業方面的知識,畢竟,他兒子前世也是個神仙吧雖然一直還沒有化形正式擔任神職,但身邊那么多大佬,一些皮毛應該也有吧
“朝中沒幾個懂農事的”筠哥兒的重點歪了。
林如海只說了一句,“就是農書,也沒見有人推廣。”
當然,林如海還有一層想法是,既然不知道劫難為何,那就多給自己添一些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