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明雪離開之后,王沈一個人走進了陳列了袁源光輝事跡的展館。
杜格此刻正在亞聯邦安享晚年,而袁源在5年前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8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雪國養殖園區就相當于他的遺產。
雖然袁源博士遠去了,但他留下的事業卻還在進行著。
這是展板對于袁源的評價。
夜以繼日工作著的農業機器人始終與雪國人民同在。
與機器人合影時,袁源臉上露出爽朗的笑容,和王沈當時見到他時的一臉郁悶完全不同。或許那時發生的對話只是讓這位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意識到了他真正想做的事業。
擺在王沈面前的,幾乎相當于袁源個人展館,從他選擇留下的那一刻起,他后來幾十年的生活都詳細地記錄在了這個展廳之中。各類珍貴的采訪及影視資料都保留了下來,在袁源博士因心臟病去世后,當地人們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整理,這是他們對于一個外鄉人最高的致禮。
——“其實我從很久之前就有這種感覺了。”
王沈的視線停留在了其中一個采訪的欄目上。
這個板塊被分到了奇聞軼事一欄,版面并不大,沒有配圖,只是諸多描述袁源的記錄之一。
甚至和其他板塊相比,它的真實性都有待考證。
——“你知道嗎?任何成熟的技術,都需要進行上前次的事件與調試,尤其是機器人這個領域,它不僅僅需要機械精細化運轉,內置的程序也必須做到精確,任何瑕疵都會導致失敗。”
——“可神奇的是,杜格博士和袁源博士成果跳過了這個最為繁瑣的步驟,他們就像是從一開始就獲得了完成度很高的設計圖。”
——“你問我是什么意思?雖然這么說有些怪異,但我覺得他們像是和未來人進行過對話。”
——“不,這個理論不是我編造出來的,你應該聽說過‘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句話吧?所謂的靈感之于科學家們而言,就相當于靈光乍現,有可能源自一場夢境、一次旅行或是一場談話,那么,如果再深究下去的話,這靈光乍現究竟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即便你見到了來自未來的人,他們也不會直接告訴你自己身份,甚至不會做出任何讓你起疑的行為,他們往往會通過某種你能夠理解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你進行引導。”
——“你問為什么?你應該聽說過蝴蝶效應吧?即便是未來人,也無法確定自己在過去某個時間節點的做的事會對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而一旦他們讓自己投身其中,便有可能對未來自己造成影響。”
——“我知道這可能難以理解,但事實如此,我傾向于認為他們會用‘靈光乍現’的方式引導某些重要的人物,從而對未來進行改變,而在整個過程中,或許他們被冠以了普通人的名字,比如說,‘某個安保人員’。”
——“我?哈哈,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只是個普通的時空理論愛好者罷了。”
——“如果你堅持的話……就署名為‘一個神秘的同事’吧。”
——采訪于203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