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身孕。
對此,留在京城的太子大發雷霆,在毓慶宮中大肆發泄,即使有內務府總管凌普幫著遮掩,但還是傳出了消息,說是毓慶宮短短幾日內連續換了近十批官窯出品的杯盞茶具,瓷器易碎品的消耗極大。
康熙膝下的兒子已經有十三個,太子并不在意后宮是不是有新生兒誕下,是不是有新的皇子出生。
但太子的不在意僅限于庶妃之子,如果是貴妃、是四妃又再次有孕,太子雖不至于像這次這樣反應這么大,但也是要皺眉煩心的。
儲秀宮妃有孕對太子來說是比貴妃和四妃有孕還要糟糕的事情。因為儲秀宮妃姓赫舍里氏,她若生下皇子,她的兒子便也是赫舍里氏的血脈,赫舍里氏支持的人選就多了一個,難保他們的態度不會發生改變。
康熙當年早立太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漢人文臣。因此,真正支持太子的并不是滿族勛貴大族,而是以江南文臣為首的文人,他們才是最堅定的太子黨。
與漢人文臣的態度不同,滿族勛貴世家對太子早立一事大多持反對態度。
滿人從來都是長子離家打拼、幼子守家,不會早早將繼承人定下來,康熙在太子兩歲時就將他立為儲君,讓那些習慣了與皇室共議國家大事的驕兵悍將、勛貴大族十分不滿。
唯一堅定支持太子的滿族世家只有赫舍里氏,這是太子的母家,與他天然站在同一陣線。
只要太子還想爭取滿族勛貴的支持,只要太子還清楚滿人手握著絕大多數的權柄,他就不會放棄滿族勛貴的支持,也清楚赫舍里氏對他的重要性。
如今儲秀宮妃有孕,意味著康熙的后宮中不再只有太子一人流淌著赫舍里氏的血脈,赫舍里氏也不再只有太子一個指望。
但不對等的是,不討滿族勛貴喜歡的太子卻只有赫舍里氏這一個選項,爭取不來八大姓里除赫舍里氏以外佟佳氏、鈕祜祿氏、馬佳氏、瓜爾佳氏等其他七姓的支持。
正在太子余怒未消時,前線突然傳回訊息,康熙命太子帶著三阿哥前去前線探望他。
原來,康熙七月十四號從京城出發后,剛走了四天,在十八號抵達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時便染上了怪病,可謂是出師不利,親征準噶爾的戰爭還沒打響,康熙就因為病情倒下了。
在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就地駐扎后,患病后被病情折磨得身體虛弱的康熙情緒格外激蕩,無比思念兒子,這才千里迢迢地傳信回京城讓太子去前線探望他。
至于三阿哥,其實只是一個搭頭。康熙主要是不舍得太子一個人上路,在大阿哥已經出征塞外的情況下,便選中了大阿哥和太子之下最年長的三阿哥,讓他陪著太子一起趕往前線。
康熙確實最喜愛太子,若有十分父愛,有九分都給了生而喪母、由他親手撫育教養長大的太子。正因為對太子感情深厚,康熙出征后患上疾病后,才格外思念太子,想在生病時見太子一面。
但康熙不會未卜先知,也不是全知全能,他不知道彼時收到儲秀宮妃有孕消息的太子心里正憋著一股邪火,不知道太子是帶著情緒從京城啟程趕往前線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