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縱橫官場數十年,難不成還真不如一個丫頭片子
史守成想到這里,就有了信心,開口說出他的妙計“臣以為,先前戰事不利,一來是辛軍陰險偷襲,我軍并無準備。二來是邊境軍將多為匹夫,勇武有余而智謀不足,若皇上下定決心與辛國作戰,臣倒有一技
“在出征之前,皇上先行于群臣商議,定下布陣圖,再將布陣圖交給將領,讓將領不折不扣地執行。
“這樣一來,皇上不必離開梁城,就可指揮千里之外的軍隊,令將領聽從朝廷的指示如此,皇上不用增加將領權力,便可有效提高軍隊實力,無論是邊境還是內政,皆無患矣。”
趙澤聞言,心中一動,覺得史守成之言,似有些道理。
數日后。
寅時。
將軍府后門之外,蕭尋初已套好了馬,行李也都裝上了馬車。
這一趟雖是不知何時才能歸家的長途遠行,但因為必須低調為之,不得不輕裝上陣、一切從簡。
蕭斬石親自檢查了幾匹馬的馬鞍、馬掌,將姜凌的行李一并放到馬車上。
他一邊細心檢查馬車的種種細節,一邊叮囑蕭尋初道“辛國的李太后能以漢女身份掌控辛國之江山,絕非一般人。
“而且北地的女子和男人一樣自幼騎馬、擅長騎射,她對武學和軍事的了解恐怕遠勝于大量自幼苦讀四書五經的方國文臣,辛國圣天帝生前也常稱贊李太后勇武颯爽、才思敏捷。
“李太后現在看起來對戰事還是比較謹慎的態度,這很可能是因為她真實的戰爭經驗還不多,而且如果真的開戰,會助長掌握大量軍隊的宗室的勢力,對她不利。
“但李太后的孩子是圣天帝的獨子,她現在又與辛國權臣羅全有非同一般的感情關系,這使得她獲得了一部分效忠于圣天帝的辛族宗室,以及以羅全為首的漢臣的支持,對辛國國內的民族矛盾也有緩和作用。
“我認為辛國其他宗室的野心縱然很大,可真要扳倒她很難。你們到邊關以后,萬不可對辛國掉以輕心。
“北地的習俗與關內相差甚大,如果按照漢人習以為常的思維去推論辛國,那必定會吃大虧。
“我現在這樣說,你們未必能理解,等到那里生活一段時間,你們多半就能
明白我的意思。你母親會幫你們適應當地環境和風俗,你和謝家姑娘到時也多看著她一些,她在梁城憋了這么多年,回到家鄉說不定會興奮過頭。”
蕭斬石語氣平靜,甚至板著一張臉。
但蕭尋初從小到大感覺還是第一次聽到父親這樣細致地叮嚀這么多事,由于父子關系并不親近,他并不是太自在。
“我知道了。”
蕭尋初疏離而客氣地回答。
但他考慮了一下,又問“父親,你當真不和我們一起去北地”
謝知秋辭官、兩人一同去投奔義軍都是大事,他們商議之后,終究沒有將此事瞞著蕭斬石。
蕭斬石得知謝知秋向趙澤提議軍事改革被拒、蕭尋光這些年一直在暗中領導義軍后,獨自一個人在院子里沉默了很久。
但最終,他同意了這些晚輩的想法,非但支持他們去北方,還提議讓姜凌與他們一起過去。
姜凌是真正在北地出生的人,無論是對語言還是風俗習慣,都遠比他們這些外來者習慣,還曾在戰場上多次幫助蕭斬石,軍事經驗豐富。若是姜凌可以同去,無疑是極大的助力。
此刻,蕭斬石道“不了你們這些小年輕表面上看和義軍扯不上什么關系,說年紀不大想出去游歷也說得過去,皇上不會對你們過于忌憚。
“但我不同,我一旦去了邊關,朝廷馬上就會有所懷疑,若是再發現與民間軍隊有牽扯,不會管義軍是不是為了抗辛凝聚在一起的,朝廷只會想到謀反。到時候,只怕會讓所有人都置于危險之中。
“我們不可能所有人都去邊關,必須要有人留下來,朝廷才會相信你們沒有二心,而且這個人,也必須是我。唯有如此,你們才不容易陷入前是辛兵,后是朝廷的困境。”
蕭尋初靜默良久。
蕭斬石之言縱然殘酷,卻是事實。
他留在梁城,就像一個人質。
讓朝廷對蕭家安心,也能保證蕭尋初等人的安全。
蕭尋初明白父親的苦心,卻感到心情復雜。他與這個大將軍父親很少有關系和睦的時候,哪怕到了該離別的時刻,也不知該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