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
“國家發政,奪命之用,費民之利,乃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
“然則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盡王民之死,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
“小姐,墨經的非攻一卷好難懂啊”
離開云城后,謝知秋一行人有條不紊地向上京出發。
路途遙遠,在路上,雀兒在馬車內念書,讀著讀著,她就抓起頭發來,將學著謝知秋扎的馬尾抓得亂糟糟的。
謝知秋本來自己也在讀書,聽到雀兒的抱怨,便望過去,替她解釋道“這幾句話是說,墨子認為,古來擁有對天下之仁心的人,一定會反對國家之間的互相攻伐,而會致力于讓天下人和睦相處,統一四海之內的國家。
“國家發布發動戰爭的政令,會導致百姓失去財產和性命,其目的卻是貪圖戰爭勝利所獲得的名聲和利益。”
“墨子認為,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百姓,而不是土地,發動戰爭用百姓去換土地,是本末倒置,并非明智之舉。”
說到這里,她頓了頓,又進行補充
“按照時代推演,墨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諸多國家之間爭斗不休的亂世。”
“在那個時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餓殍滿地,哀鴻遍野。”
“墨子看到底層人民在戰爭中慘狀,發現無論是發起戰爭的國家還是遭受戰爭的國家,百姓都得不到好處,才會萌生出戰爭不義的觀念,進而提出統治者不該主動發起戰爭的主張。”
“按照蕭尋初師門流傳下來的文獻記錄,墨子其實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和現在的許多學子一樣,他曾經當過儒生。”
“后來由于部分觀點相左,他才脫離師門,自創了派系。”
“墨子身份寒微,為了謀生,曾經做過木工。”
“然而創建儒學的孔子,卻是貴族出身,衣食無憂。”
“所以身處相近的時代中,孔子看到的是禮崩樂壞,產生的是對社會階級動蕩的憂慮,希望在保持周禮階級制度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證社會安定。”
“而墨子,看到的是底層百姓身處無盡苦難之中,希望平民都能過上安全平靜的生活。”
“所以儒學想要堅持三綱五常、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治,而墨家,卻想要沖破階級等級、人與人之間沒有差別的兼相愛、交相利。”
“這兩種觀點,從根本上就有利益沖突,所以儒墨兩家才會針鋒相對。”
“在兩邊的文章記錄中,都有各種對對方的貶損。”
雀兒聽了謝知秋的話,晃晃腦袋,看上去好像明白了一些。
但過了一會兒,雀兒想了想,欲言又止“小姐,可是,如果這樣的話”
“什么”
“我覺得墨家的想法很合理,但是”
雀兒對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很自信,猶豫許久才說出來“如果我是皇帝的話,一定會更喜歡儒家的觀點。
“同樣是提倡對百姓仁德,告訴皇帝仁政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保證皇權的穩固,肯定比說人與人之間就應該是平等兼愛的,成功率要高。
“理想是很好,但社會現實擺在那里,如果要讓皇上采納自己的思想,肯定也要考慮怎么說出來,對方才會接受吧”
謝知秋聞言一笑,覺得雀兒逐漸摸到了門道。
她放下自己手里的書,正要再仔細指點幾句,二人只感到馬車劇烈地顫動了一下,竟猛然在中途停了下來
雀兒按照以前當丫鬟留下的本能,幾乎第一時間就要撲上去護住謝知秋,幸虧謝知秋及時扶住了她,兩人都沒有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