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我可否請你,看在我這個太后的面上,放過澤兒一命只要留他一命即可,其余之事,皆可以由你安排。”
謝知秋說“我向來感念太后的恩情,太后當年非但在眾言之中拉了我一把,還將我當作弟子、傾囊相授。
“若是以我個人想法,必不會拒絕太后,只是太后應當明白,今夜之決,已不可感情用事。”
顧太后道“既不可感情用事,那我們便來談談實際吧。我且問你,義軍之力,已足以抗衡朝廷,但你們之中為何沒有人像過往的起義之兵一樣,自立為王”
謝知秋一頓。
這其中有很復雜的原因。
一來,義軍本來就是百姓自發組成抗擊辛國的軍隊,而不是起義軍,雖然一步步走到了現在的規模,但將領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其實起初并不打算與朝廷對抗。
要是自立為王變成起義,那么義軍的凝聚性就會大打折扣,只怕內部就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二來,義軍之中最有威望的人物,無疑是謝知秋與蕭尋光,如果要稱帝,也只能從他們兩個人中選。
蕭尋光本人并沒有稱帝的打算,他雖然對朝廷怨氣很大,但是他對自己坐在皇宮里作威作福沒什么興趣,他將來想要鎮守邊關,就算辛國已然安分,也可能會有其他國家滋生野心。
他本來就十分排斥從文,自己堅決
要從武,在他看來,天下安寧不是靠皇帝,而是靠將領的。
至于謝知秋,說實話,謝知秋對稱帝倒沒什么排斥,她是認真考慮過登基的。
之所以最終仍有猶豫,是因為第三個原因,這也是她與蕭尋光共同有的顧慮
謝知秋曾對蕭尋光說過,她之所以出手,不是為了皇帝的龍椅,而是為了天下百姓。
皇帝的江山,他們已經見識過了。
趙澤之所以會做出近幾年昏庸的決定,是因為他將保衛龍椅的重要性凌駕于天下安危之上。
百姓往往認為天子和官員會為民做主,但實際上上層與下層的利益常常是不相通的,皇帝需要從百姓身上收割財富才能保證自己的優渥生活,需要百姓為他沖鋒陷陣才能守住金殿里的一室安寧。
皇帝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時,并不一定能有利于百姓。
而且,君臨天下,意味著天下危亡系于一人、一家之手。
皇帝仁慈還好,若是遇上昏君或者暴君,無論他下達怎樣離譜的政令,百姓都無能為力,只能承受其惡果。
這根本就是一種賭博。
謝知秋說“稱帝又如何呢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沒有一個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后代卻逐漸松懈,亦不乏愚鈍無恥之輩。
“君主只能來源于皇室,意味著天下沒有選擇。
“若是湊巧有明君,許是能保數十年安寧,但一旦一代出現不肖子孫,能將祖輩上百年的積累毀于一旦,搞得天下動蕩,乃至亡國。
“秦朝二代而亡,便是如此。
“過去的上千年歷史,都在印證這樣的事會一再輪回往復,從無例外。我若是選了這條路,現在便可預測,未來亦會如此。”
顧太后道“我是平民出身,你的想法,我能理解。
“看起來,你似乎想延續北地之舊制。
“不過,我也要提醒你,你們在北地那種松散的體系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外敵當前,故而內部凝聚力強;
“二來是你們在北地,其實屬于小國寡民,想法比較容易統一,管理起來也容易,而且那里有相當多的游牧民族,原本文化就屬于部落制度,比較寬松。
“但是今后,你們一旦占領了這個皇宮,擺在你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橫跨九州的大帝國
“五湖四海之人在春秋時本分屬列國,是因為有了一個權力集中的強大皇室,才統一成一整個國家。
“在這里,一旦中心的權力不夠強橫,四方馬上就會分崩離析,弄不好就會陷入王朝末年軍閥混戰的動蕩中,難道那就是你們愿意見到的嗎
“更何況,這里的百姓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君主制度,于他們而言,國之無君,如蒼空之無日
“北地之民可以很快接受你的想法,這里的百姓又能否接受
“人皆有惰性,不愿意改變已經習慣的現狀。而且你雖有意改革教育,可目前還未推廣,大部分讀書人皆是學了多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生,更多人是連字都不識的農民。
“我敢說你一個一個去征求天下人的意見,問他們需不需要皇帝,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天下如果沒有皇帝,那豈不是要大亂了,日子怎么過啊頂多就是有人不喜歡現在這個,想要自己當皇帝。
“今日,你砍在澤兒脖子上的這一刀容易,但要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天下震蕩,你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