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解決單靠一個科考制”
無數人感到疑惑,一邊聚精會神的聽著光幕中人言語,一邊趁著間隙和周圍人討論。
神昭大帝登基第二年推行科舉制,當時來應試的人并不多,因為那時有學問的人仍大多出自世族,而這些人要當官只要拖人找個關系總有官做,根本不屑什么科舉制。對他們來說,當官仍是一種很容易的事,有人脈關系就行;
但沒關系,我們接著往后看。
神昭大帝登基第四年,他不惜花重金投入三州之地,分別在青槐濟三州大設學堂,普及文化教育,請了無數文人武者為師開辦經數禮樂騎射等課程,勢讓那三州之地的所有百姓家中年滿五歲的孩童皆可免費入學學習十年且不分男女,不問出身,不收取分文學費,若十年之后還想再繼續深學下去,才需個人自費。
并且,還有專門針對大字不識一個的年長者的識字教育,上到八十歲老翁,下到幾歲孩童,有空就能去學堂聽兩句,并不強求,不求學問多深,只為讓那三州之地的所有百姓,每個人至少都有一次接觸書籍的機會,都有一個讀書改變命運的可能
而非被逼著在命運面前低頭,生來是如何,一生也只能如何,這樣的命運太不公平了
“嗚嗚”
這一刻,無數平民百姓眼中涌起了熱淚,更有甚者泣不成聲。
也許有人要說了,這么大肆提倡文風,田的地沒人種怎么辦
窮人家的孩子哪里能長到十五仍只顧學習,家里少了他們一份勞作,一家人的生活只會更困難,吃飯都吃不起了,還讀什么書
古古義正言辭。
這種擔心當然不是多余的,所以也要想辦法解決。
這一塊兒呢,就涉及到了民生問題上,如何改善百姓的生活
怎么才能讓百姓家中變得更富有
哪怕是家里所有孩子都去學習了也不耽誤一家人的吃飯問題
這就離不開朝庭的經濟發展了,一個國家的強大并不能只靠某一項決策,而是要多方結合,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
古古笑道神昭大帝是個很英明的皇帝。他并不只單單看重文化教育,還重農業、工業、以及商道、法律、甚至是科學、物理等等等等,但凡是對國家發展有利的東西,他都能不拘一格做到知人善用、全面發展。
這個擔心在當時由朝中在農業和商業方面上推出的改革令就能消除大半隱患,并不成問題。
至于這其中諸多的政令改動那要是詳細說,怕是再說個三天天夜都介紹不完,隨著后面我們對神昭年間歷史的逐步深入,相信屏幕前的小伙伴們也能對那段輝煌盛世心里有所想象了,在此咱們暫時就先跳過。
“如此重要之事,怎能一言帶過”
“快說啊是何種于國有利的政策”
“”
酒樓中,不知多少忠君愛國之士憤慨。
這簡直跟一說到重要的點兒上就跳過一樣,氣的人直想揍光幕上的人一頓。
提高百姓的文化程度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如果知識只能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那總有一天,你所學的知識也終究會消亡,不復存在。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也是需要傳播的。神昭大帝提出這項舉措時,有很多人反對,但最終他還是力排眾議做成了。最開始是三州之地,再然后是全大宸,全天下,乃至所有生活在大宸國土上的百姓,他們的子孫后代永遠享受這項政策。
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諸多困難,比如一開始的,沒有足夠的書籍怎么辦
神昭大帝手下能人無數,有著天工之稱的荊越,他發明的墨格印刷術以及白楠紙,這兩項偉大的發明可一夜之間造書成冊上萬卷,何愁天下學子無書可讀
文圣元鴻門人弟子三千,個個秉承師德,羅布大宸,無私傳授一身學問于天下學子,堪稱圣者仁心,何愁天下學子無師可教
“一夜造萬卷書”
“墨格印刷術、白楠紙這是如何做出來的”
這是何種仙術
“荊越是誰身在何處”
有人在問,也有人激動。
“文圣文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