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一動一靜。甘宜之的畫色彩明艷濃烈,似見之就有震撼人心之效,而韓之修畫上雖畫的是熱鬧,卻給人一種見之心生安寧之感。
動的是甘宜之,靜的是韓之修。
這兩副畫當真是旗鼓相當分則各自不凡,各自為畫;若合則又是另一幅完整且巨大的畫,又是一種全新的意境;
“韓之修當得畫壇第二啊”
“他是韓成的兒子韓成是誰”
“你們有誰聽過此人姓名否”
不一會兒,京都一群人開始了討論,但好像不管是誰都沒聽過這個名字。
而有些百姓則是羨慕的回想著視頻中出現的那些人,那些人穿著厚實的衣裳,個個身體康鍵,生活和樂,年節時,還能收到宮中派發的年禮。
這是他們活了這么多年聽都沒聽說過的事。
還有那一閃一閃好看極了的花,也是他們所未見過的。
畫神甘宜之,擅畫人,尤擅長畫美人,風格多變,所作的畫多以色彩艷麗為主;
而韓之修,根據甘宜之留下的十九種畫法書冊苦學多年,想學他畫人,但無奈選錯了繪畫路線,甘宜之的畫法并不適合他。
他其實更適合畫景。畫風偏柔和,寧靜,在畫出那幅人間盛景圖后,他才醒悟過來這一點。于是后期就改變了繪畫路線,不再學甘宜之畫人,而是憑著自己的喜好,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他本人就更喜歡畫山水景觀,后期在這一塊兒,逐漸打響了自己的名氣。
韓之修,也是大宸繼甘宜之之下在畫之一道上,能力最突出的男人。
“那此人是誰家子孫他父韓成現在何處”
這個嘛,古古看到這類問題,思索了一下,回道史書有記,韓成出自京都韓氏一族,往上追溯的話,我記得他爺爺應該是在景德年間擔任宮門左少使一職。
這么低的官職
左少使,說的簡單點兒就是管宮中每日人員進出記錄的,再說的難聽點兒,就是給皇宮看大門兒的。
在見識過甘宜之的畫后,無數文人對他畫神的地位也不再質疑,怎么說,韓之修的地位也是甘宜之之下第一人了吧
結果他的曾祖父只是個給皇宮看大門兒的小官
救命
“這是要叫我等羞煞死嗎”
有人當場掩面,倍覺難堪。
但再一想,好像甘宜之的出身更低
怎么辦,更想死了
韓之修,其實說來算是甘宜之的半個徒弟,雖然師徒二人并未見過面,但他學畫完全是根據甘宜之留下的十九種繪畫圖冊而學的,師承于他,最后走出了自己的路線。
在見識完甘宜之本人的畫后,現在來說說他的成就,他的畫除了美和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外,能入傳世閣的另一理由,便是他將當時的繪畫技法和大宸之前的古法繪畫技能給全部收集并保留了下來。
他本人也是將那些繪畫技法全部學會,如此才有一日比一日更加精湛的畫技。但在昔年,他入傳世閣的過程并不順利,因為說到底,他只是個擅長畫畫的人,于國沒有半點功可言,又憑什么入傳世閣呢
古古的話點醒了眾人,先前他們被甘宜之的畫所震撼一時忘記了,直到現在有些人才反應過來。
對啊就算甘宜之的畫功再厲害又如何
之前古古可是說了,要入傳世閣者須得于國于民有大功績才行,甘宜之除了會畫畫,還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