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想站出來,最后都要顧忌一下自己被同類群起而攻之的風險。當然,謝無念不算,他本就是站在金字塔頂尖上的人,他做出一件事情,別人要么選擇跟隨,要么不理或者在背后罵罵,卻不敢和他硬碰硬。
所以最終,那只會是一個少得可憐的人數。
這些人也不敢和蕭臨淵明著斗爭,但暗中使壞也很惡心人。
比如說,當官的做事一拖再拖,等到皇帝的命令落到實地,這中間至少要經過好幾道手續,前線戰事時機寶貴,如何能拖的起
政令下達到地方,要經過數月甚至半年、大半年,當地的百姓才能看到;甚至有些離京都遠的地方,政令下達了也可以完全當沒看見,因為總結起來一句話天高皇帝遠。
等到京中聞訊,派人去管,可在這之前百姓又要為此多吃多少苦頭呢
但你說身為這群勢力領頭羊的謝無念能不知道自己手底下那群人干的好事嗎
他當然知道。但他也不能將自己手下這群人約束的太過,因為他們本就是他的勢力組成部分,因利而依附于謝家。
甚至里面有些事,有沒有他的指使還不好說,但如果他真要和蕭臨淵為敵,角逐著玩兒,其中必然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大事兒上不和蕭臨淵唱反調,但在一些小事兒上就說不定了。
比如歷史上,他老攛掇蕭臨淵納妃、修陵、蓋宮樓,今天說哪兒哪兒好玩,問皇帝要不要去,明天就說自己知道哪兒哪兒有個好寶貝,問皇帝要不要,要就派人去找,主打的就是昏君喜歡什么,他就也想給蕭臨淵安排上一份。
一有人惹蕭臨淵生氣,謝無念二話不說,就要要將人拉下去砍了,但其中有一些人能殺嗎
古古自問自答不能。
自古忠言逆耳利于行,讒言順耳利于心,謝無念故意做出這樣的言行,就是想誤導蕭臨淵,引導他一步步墮落。
就像一個攪屎棍一樣,有意無意語言誘導一下。
就憑謝無念那三寸不爛之舌,腦袋又靈活的不行,要是自身定力不夠,或者一不小心昏了一下頭,可不就一腳踩進謝無念挖的坑里了嘛。
但好在,咱神昭大帝壓根不吃他這一套。古古聲音篤定又帶著佩服。
以及,歷史上有一次蕭臨淵在朝上問,該由誰來負責修建渠道的時候,謝無念說了一
個又一個人,也就是咱神昭大帝睿智,聽出了他在刻意糊弄,于是最后一逼問,他又重新改口推薦了江利。
真真假假,實實虛虛,從他嘴里說出的話你還得過心想一下,不然很有可能被他騙。古古咂舌,不禁感嘆,真得虧是咱神昭大帝聰明,不然換個皇帝遇到這么個丞相,不被坑的亡國呀
綜上種種因素,也就是為什么稱他是絆腳石的原因。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相反的稱號也被安在了謝無念的頭上,古古小幅度的搖了搖頭,表示困惑,但同時,他也是蕭臨淵這位帝王,忠實的追隨者。
很矛盾吧明明立場對立的兩個人,卻又說謝無念是蕭臨淵的追隨者
接著古古就舉了例子,昭元二十年,神昭大帝南巡至鄔州奉城,這里曾經是戰敗國鄔國的領地,后來,國家戰敗,一國之地就被改名成了鄔州。
但時隔多年過去,此地仍舊有一些叛逆分子作祟,想要造反復國的,于是就趁著神昭大帝南巡襲擊隊伍,并且,他們集結起來的人馬還真不少,足有上千。于是,南巡變成了親征。
要命的是,神昭大帝當時南巡并未帶太多軍隊,雙方在人數上不相上下。但沒關系,只要皇帝遭遇叛軍的消息傳出,相信周邊的駐軍肯定會第一時間趕去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