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享年正好七十歲,可惜那一年,他終是沒邁過古稀這道坎兒。
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什么稀
為什么就不能多江利一個
咸魚半生,再忙碌半生,江利一生的忙與閑真是分割的清楚明白。
古古接著說道江利死后,由他同在水務司中的同僚之子李原,接手他的未盡之事。
這位同樣也是一干就是一生,再然后是李原之子,李成。
他從父親手中再度接過這項重任,直至垂垂老矣,終于在他有生之年親眼看到這條自神昭年開始修建起,工期歷經四朝的九州通渠,終于竣工。
而這兩人,也在后來兩朝先后步入傳世閣功臣行列,但這個含金量可能就略輸江利一籌了。但也只是稍微。
一條九州通渠,成就李氏父子二人雙雙入傳世閣之名,還有最早發起九州通渠建設的江利。
在江利那一代、他之手中,由他一筆一畫親自設計出的九州通渠全套工程修建圖紙成了引領后來修渠者的
路線,江利就是他們這條路上的指明燈。
先驅者已指明前路,后來者亦不負所望,緊跟先輩步伐。能入傳世閣者,每位皆是時代的佼佼者,也是我們后來每個人都該尊敬的對象。
古古語含感慨,九州通渠之水至今仍在流淌,養活一地百姓,富甲一方,我們每年去古和、永豐、長粟旅游的時候,那里的水產品豐富,養殖業發達,青山綠水小溪瀑布、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悠然自得,也可見江河奔涌的狂放豪邁。
當我們坐船游于水上時,若看到在某些河流岔口或源頭,立著的刻有古時數字的石碑時,請不要驚訝。那是大宸時期修建這條支流時,人們所記錄的這條河流的編號。
古古坐姿端正,神情溫和卻鄭重,頷首溫聲道你們的船,正行駛于九州通渠之上,也許我們不能記得修建這條渠道的所有人的名字,但請記住,他們,曾來過。
古古的身影淡去,這次光幕中展示起一組圖片,還有背景音樂聲響起。
光幕中,有從仿古建筑的小鎮緩緩流淌過的碧青河水,岸邊楊柳,小石橋頭,磚瓦檐縫間可見古樸滄桑痕跡,然在這幅仿古之景中,唯有那立于橋頭旁的一方矮小石碑上的字跡,令大宸諸人見之眼熟。
那是他們大宸的文字
看到上面斑駁的、幾乎快要看不清字跡的一千九百零三河道,許多人不禁熱淚盈眶。
這一刻的他們也不知是怎么了,就是心中忍不住酸澀。
再下面一張圖片,是熙熙攘攘穿著奇裝異服的現代人群行走在一方長橋上,橋下是奔流不息的近十幾米寬的大河。
而在這條河岸旁,同樣屹立著一塊矮小石碑八千六百零五河道。
然后一張張圖片過去,有在了無人煙之地靜靜流淌而過的河,有在崇山峻嶺中清澈見底的溪流,有在繁華都市中水流渾濁的照片
變得是圖片中一處處地點,一幅幅大宸中人從未見過的現代景象,可不變的,是那源源不斷、流之不盡的九州通渠之水
還有那一塊塊所記數字不同的石碑。
他們好似穿越千年時光,借由這九州通渠之水來到現代,看這片大地上的千年以后。
今古,在此時達成了短暫的交匯。
青史留名的意義是什么人們追求權勢地位的意義又是什么
到底什么才是永存的
江利,傳世閣二十八功臣第十三席,對應天上二十八星宿第十三神官位,居北方玄武室宿星,實至名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