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的說,那個時候的東南集團,是陳方青的最佳選擇。
更進一步來說,東南集團的橄欖枝,是陳方青最渴望的。
但他最終卻還是選擇了太子集團。
原因?
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那個潛在的規則。
又或者說,是為了那座城市三區十一個縣的六百多萬民眾。
如果他選擇了東南集團,那么同樣出身于東南集團的吳正敏和他自己,必然會在近期內調走一個。
以當時秦州的狀況來看,當時可以去那座城市跟他或者吳正敏搭檔的人,都不是很認同他們二人發展城市的理念。
可那座城市的根基已經打下,市財政的指出曲線就像是過山車一樣,大出大進,各種投資遍地開花,同樣市里的各種抵押,民眾集資也到了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那段時期對于那座城市是最為關鍵的一段時期。
吳正敏和陳方青的配合最為默契。
他們兩人走任何一個,都會造成局面的動蕩,如果在來一個不認同他們的發展理念的人過來,牽一發而動全身,到最后也許就會發生難以想象的混亂,繼而造成無比巨大的社會問題。
到時那座城市的前途會毀于一旦,同樣兩人的前途也會毀于一旦。
于是陳方青選擇了當時僅次于東南集團的太子集團,順利的留了下來。
這樣的選擇不管對錯,起碼都為他和吳正敏爭取了將近四年的時間。
那座城市在哪四年里飛快的奠定了一切,走在了最正確的道路上。
四年之后,吳正敏從秦州調往閩南,隨后幾年,陳方青從秦州調往天府,再然后,吳正敏從閩南到了江浙,陳方青從天府到了西南,兩顆那個時代的耀眼星辰漸行漸遠,再也沒有一起共過事。
吳正敏從江浙崛起,成為了江浙的議長。
李氏崩塌,他被牢牢的盯在了江浙議長的位置上,數十年不進不退,八風不動,穩如磐石。
陳方青沖出了天南,進了幽州,進了內閣,成了首相。
不同的軌跡越來越遠,兩人之間曾經的默契似乎也越來越淡。
而他們曾經合理發展的那座城市卻留了下來。
那座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城市蒸蒸日上,兩人默默的看著它的發展越來越好,那座號稱天下第一帝都的城市逐漸變成了秦州新的省府,變成了中洲中心區域一顆耀眼的明珠,綻放著他們兩人凝聚了數年的光芒。
那是無比美好的記憶。
吳正敏沉默了很長時間,才用力拍了拍陳方青的胳膊,有些感慨的開口道:“是啊,都老了,頭發都白了。”
這一刻,看著這位窮途末路的首相,他終究還是響起了數十年前那個興奮的跟自己談論江山的青年,他精力充沛,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規劃著那座城市。
往事如煙,歷歷在目。
他又一次的想起了那個曾經想過了無數次的問題。
如果當年陳方青選擇了東南集團,以他的能力,也會受到李鴻河的高度看重,如果陳方青選擇了東南集團,在那個年代,李氏的麾下就會有兩顆無比耀
(本章未完,請翻頁)
眼的李氏雙子星,也許當年的叛國案就不會發生,也許...
太多的也許,太多的如果。
但卻都變成了現實中的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