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覺得他去陳秀才家讀書,對于他這個接人的來說太折騰了。
陳家有不少下人,都是陳氏鄉下的族人。他們都是良家出身,與那些可以打罵的奴仆不同。很多都是因為家里貧困,為了賺錢才給親戚當下人的。
就比如這個接人的小廝,他就不是陳家買來的奴仆,而是陳家鄉下的一個遠親。
就在陳不倦這邊走神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小廝突然開口了。
“咱們陳家這么多公子,就沒有幾個喜歡讀書的。小公子這么喜歡讀書,倒是其中比較特殊的。”
一般的下人可不敢這樣說自家公子,不過這個下人不算是真正的奴仆,說話的時候也就沒有那么小心了。
陳不倦聞言扯了扯嘴角,他明白對方話里的意思。表面上對方似乎是在說他用功,實際上卻是在抱怨他裝模作樣。
在他們看來陳不倦開蒙太晚,十二歲才開始跟著大家讀書,就算有點天賦這個年紀也晚了。
別人要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一直學到十幾歲才能參加童生試。陳不倦十二歲才開始學習,再有天賦再怎么努力,他也不可能跟上進度,就更別提十幾參加童生試了。
考科舉,可不是識幾個字就行的。
學完千字文,還要學三字經,然后才是四書五經。
等到把這些全部熟透了,才有可能有機會去搏一搏。
陳不倦沒有開口搭理他,像是這種什么都不了解,就把別人看扁了的人,是沒有必要去在意的。
因為這一類的人,根本沒有結交的必要,更不會成為他交際圈的一員。
他們也就現在會有點交集,很快就會因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認知,不同的道路,徹徹底底的分隔開來。
對方見陳不倦不說話,還以為陳不倦沒有聽明白他的意思。正當他想要開口夸一夸陳脩楊,覺得陳脩楊公子同樣是十二歲,就已經靠著自己能夠賺錢時。
他就發現陳家后院的門口,正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那等待的不是別人,正是老太太身邊的蕁娘。
小廝見狀頓時什么都不敢說了,雖然他這種不算是真正的下人,是靠著親戚關系來討生活的。
但是面對陳不倦一個孩子,與面對陳家真正當家作主的,兩者之間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陳不倦見蕁娘親自過來接他,連忙笑著朝著對方走了過去。
“這么晚了,您怎么親自出來了”
“無事,老太太已經歇下了,我閑著無事就出來看看。”
對方說著就領著陳不倦往里走,期間詢問起陳不倦的學習進度。陳不倦知道教他的是自家人,他的事情瞞不住老太太,也就如實告訴了蕁娘。
跟著他們身后的小廝,聽到陳不倦才入學沒多久,就已經學了上千字的時候,臉上閃過了一抹不相信。
他為了能夠在陳家當差,以前也跟著夫子學過識字。他是知道讀書識字有多難的,所以在聽到陳不倦的話時,才會下意識覺得不可能。
事實上,不僅小廝是這樣覺得,就是蕁娘都有點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