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話不可能和普奇說,他們名為兄弟,但只是單方面的而已。
又一天,朱佑樘終于御門聽政。沒有坐在位置上,而是站立在桌案側,看著下面的朝臣,心中百感交集,距離他上次聽政差不多隔了1111年,那時,不但有早朝,因為商議不完事務又增加了午朝,總算讓大明恢復了生機,人才濟濟、名臣輩出。
那時,他手下許多文官也精通軍事,心中裝有家國大抱負,可比底下這群人的精氣神好多了。宛若青松勁竹,自帶一股挺拔之氣。
朱佑樘明白原因,因為他的那些臣子忠于國家,而這里的臣子,大都忠于帝王。
帝王不是國家,他覺得清朝走上了歪路。
很快,議題開始。
其實每天御門聽政目的是為了把堆在內閣中懸而未決的問題解決掉,避免一些折子一拖再拖,最后批復時已經過了時效。另外就是讓皇帝和大臣面對面,以免中間人傳話漏掉一些不利于他們的折子。
每個議題內閣早都有了建議,有些存有爭議的會在聽政時兩方再辯論一回,由皇帝來決定采用哪一方的意見。當然,現在是朱佑樘來做決定。
當過十年太子以及十八年帝王的朱佑樘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幾天的量被迅速處理完,終于到了此次聽政最終目的上。
“平郡王世子訥爾蘇違反宵禁并且毆打值守人員差點致死一事想必大家也都聽說了,都說說你們的看法吧”朱佑樘主動提起來,也想看看眾人的站隊。
漢臣在站在一邊,鼻觀眼眼觀心。
這事和他們無關,內城的事,他們才不管,不過他們比較關心的是一個吃霸王餐的旗人被太子出旗為民,如果這樣,那么以往那些仗著旗人身份欺壓他們的旗人們頭上可就套上了緊箍咒了。
他們不求自己也當上旗人,畢竟觀念相差還是很大的,讓他們像旗人那樣被拘在旗地,家里賦閑的子孫出門超過一天都要打報告還受不了呢。
可是能夠讓一些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旗人出旗為民他們很樂意看到。
有人站出來,向著訥爾蘇說話“不過是小孩子胡鬧,訥爾蘇才13歲,不懂事。”
朱佑樘眼眸一瞇,沒有說話,由著他繼續往下說,見太子沒有反應,更多人參與進來,你一言我一句,仿佛訥爾蘇做的事真的很不值得一提。
甚至有人說道“太子,訥爾蘇雖然有過錯,不過現在其父出征,不可處置他,以免動搖軍心呀”
朱佑樘被氣笑了,這句話卻也成為他的突破口,也沒必要繼續看下去,他之前可能真的對胤礽的狀況過于樂觀了。
哪里是太子之位穩如懿文太子,根本是搖搖欲墜,偏生還給人穩定的感覺。
“動搖軍心”朱佑樘鼓掌,“好一個動搖軍心,我倒要問問你們,什么叫動搖軍心,前方隨時可能調兵,訥爾蘇在后方毆打可能被征集的將士不叫動搖軍心,那么什么才叫動搖軍心”
那些為訥爾蘇說話的人下意識忘記了這點,紛紛低下頭。
“訥爾蘇明知戰時隨時可能征兵,違反宵禁并且差點將巡邏將士毆打致死,故意毆打朝廷命官,是為不忠;完全不顧其父在軍中,是為不孝。處罰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就是動搖軍心你們其心可誅”朱佑樘可不會放過他們,抓小辮子他又不是不會,只是不常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