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司馬八達也并非個個發達,從歷史上來看,真正發達的只有司馬懿和緊隨他步伐的司馬孚。
司馬懿堪稱是奧斯卡影帝級的演員,而司馬孚也是不遑多讓,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司馬懿死后,司馬孚一個人唱起了紅臉的角色,為司馬昭和司馬炎粉飾顏面。
高平陵事變之時,司馬孚就是急先鋒,為司馬氏篡奪曹魏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昭弒曹髦后,司馬孚抱尸痛哭,自言其過,司馬炎篡魏立晉時,更是對曹奐道,臣終身是魏臣,可轉眼司馬炎就封其為安平王,并以開國元勛待之,所以說他是戲精,一點兒也沒差。
司馬孚有個兒子司馬望,比司馬師大三歲,和司馬孚一樣,也是曉暢軍事,這次司馬氏發起政變,司馬孚積極地響應司馬懿,把家里的家兵也全部帶了出來,孤注一擲。
由于準備充分,事先這些城門令都得到了上司的關照,所以在司馬軍控制這些城門的過程之中,進行地十分順利,比及天亮之時,十二座城門已經盡皆落入了司馬軍手中。
天亮了,許多急于出城的商旅和百姓來到城門處才發現,洛陽的城門全都緊閉上了,守城的軍隊是戒備森嚴,城門絲毫沒有打開的跡象。
頓時洛陽城便陷入到了一片混亂之中,盡管司馬懿早早地派出人貼出了安民告示,但是依然不能緩解百姓的焦慮情緒。
每個人其實都清楚,這洛陽,要變天了!
老百姓怕什么,就怕戰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場大規模的戰亂,真正倒楣的,卻是平民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洛陽城的百姓,比起其他地方的百姓來說,生活肯定要富足一些,最起嗎,可以做到衣食無憂,許多經商的人還能置下一些產業,可戰亂一來,產業沒了,房子沒了,甚至連命沒了。
城外的百姓還能找機會逃避戰亂,但城內的百姓倒是想逃,想離開這個是非戰亂之地,可惜洛陽城的十二座城門,無一開啟,想逃也逃不走啊。
眼看著城內兵荒馬亂的,可心憂如焚的百姓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出路,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祈求著戰亂快點兒結束。
而此刻司馬懿也踏上了他最慣于乘坐的沖鋒車,率領著死士隊伍,從司馬府出發,向著位于洛陽城東北方向上的武庫開進。
除了控制洛陽的十二座城門之外,司馬懿的首要目標就是拿下洛陽城的武庫,這也將成為此次兵變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