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這新擴編的騎兵想要形成戰斗力,那至少也得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么長時間讓曹亮那賊子逍遙自在,好生的不甘心。”司馬師恨恨地道。
司馬懿也沉默了下來,操練新的騎兵確實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新的騎兵投入戰斗之前,司馬懿是不會輕易出擊的。
但是不出擊便又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給了曹亮充分的備戰時間,讓曹亮可以游刃有余地來準備決戰。
這顯然是司馬懿所不希望看到的,那怕并州人力物力有限,但是多給曹亮機會就等于是他們這邊減少獲勝的機會。
看來是需要出動一些兵馬,滋擾一下并州,讓曹亮的日子過得不那么滋潤才行。
司馬懿沉吟了一下,心生一計,對司馬師道:“明日為父上朝,向圣上討一道詔書,詔令幽州都督毌丘儉克日進兵,平定并州的叛亂。”
司馬師聞之大喜,道:“一石二鳥,父親妙計啊!”
如果說曹亮是司馬懿明面上的敵人,那么毌丘儉便可以算是司馬懿潛在的對手了。
當初司馬懿出征遼東公孫淵的時候,毌丘儉就曾擔任過司馬懿的副手,但兩個人因為意見不合,產生過怨隙和矛盾,所以一直以來關系并不和睦。
遼東之戰,毌丘儉曾提出過方略,但司馬懿沒有采納,最終司馬懿用自己的辦法攻破了襄平城,殺死了公孫淵,當時諸軍上下都是興高采烈,唯獨毌丘儉是怏怏不快。
其后司馬懿班師回朝,毌丘儉在留在了幽州,擔任了幽州刺史。
毌丘儉和司馬懿不對付,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并不是司馬懿的嫡系,雖然曾在司馬懿手下任過職,但毌丘儉的發跡,卻是因為曹叡的緣故,正是因為明帝曹叡提撥和重用,毌丘儉才得以有機會坐到封韁大吏的位子上。
毌丘儉是一個重情感恩之人,雖然曹叡早逝,但他一直對曹叡是感恩戴德,常以曹氏忠臣自居,自然對心懷野心的司馬懿不滿。
尤其是高平陵事變之后,毌丘儉幾乎站到了司馬懿的對立面上,擁兵自重,活動頻仍,幾有反叛之心,也是司馬懿繼王凌、曹亮之后,又一個列入到黑名單之中的人。
不過王凌的敗亡對毌丘儉的影響很大,原本蠢蠢欲動的他的平靜了下來,幽州那邊暫時也歸于安寧。
這對司馬懿來說,也算是一個好事,最起碼他在對付曹亮時候,不必再分心去對付毌丘儉。
不過方才司馬師的話,提醒了司馬懿,與其這么和曹亮耗著,倒不如派一支軍隊前往騷擾一下并州,讓曹亮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備戰。
但派那支軍隊前往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