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異并不是死在什么拖延不戰怠慢軍心上面,這不過是孫綝隨便找的一個借口,好讓他名正言順地斬了朱異。
眾將不知內情,只是一昧地求情告免,但孫綝殺心已起,又如何肯罷手,不多時,刀斧手已將朱異的人頭呈上,眾將觀之,皆默不作聲了,只能是暗暗垂嘆。
大仇得報,孫綝卻是心情大好,這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當年他父親所受的恥辱,終于是連本帶利的討還了回來。
孫綝下令將朱異的人頭高懸于轅門之外,并諭諸軍,有膽敢不奉號令,拖延軍令,怠慢軍心者,一律與朱異同罪,立斬不赦。
眾軍不禁是心生怨憤,但如今孫綝權勢滔天,有先斬后奏之權,誰敢捋其虎須,只能是默不作聲,但私底下卻是腹誹不已。
而且有人將孫綝和朱家有私仇的事給扒了出來,這下眾軍都明白了,這哪里是朱異犯了錯,分明是孫綝公報私仇啊,如此狹隘心胸,卻竊居高位,眾人都在感嘆,這吳國算是沒人了。
看到戰事不利,司馬伷主動地站了出來,向孫綝請戰,他愿意帶領本部之人馬,前去攻城。
司馬伷就算是投降了吳國,但也是心心念念地想著復仇大業,趁著曹亮用兵雍涼之際,便是收復淮南的大好時機,更何況,如果淮南的戰事升級,對逃往涼州的司馬炎也是有好處的,一旦曹亮分兵應對,司馬炎那邊承受的壓力便可以小很多,這也算是從側面幫助司馬炎啊。
現在吳軍攻打新城不利,自然引不起曹亮的重視來,所以司馬伷主動請戰,希望可以取得一些戰果,拿下合肥新城。
孫綝不禁是大發感慨,司馬伷做為一個降將,都能主動地站出來,吳軍這么多的將領,卻都是些貪生怕死之輩,也難怪吳國這些年是一輩不如一輩。
司馬伷得到了孫綝的準許之后,便率領著他麾下的三萬人馬加入到了攻城的行列之中。
而司馬伷出兵的同一天,淮南的天氣也突然地轉晴了,連日陰雨霏霏的狀況終于結束了。
打仗本來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天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時天氣轉晴,司馬伷更是精神大震,看來老天爺也是要幫他啊,于是率軍大舉直逼新城,與丁奉一道,從東西兩面,對新城展開了強攻。
連續地激戰了二十多天以后,守城的魏軍終于不支,諸葛靚是棄城而逃,將新城拱手相讓,司馬伷的軍隊一路殺入到了新城之中,一番血戰,終于算是拿下了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