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眼饞歸眼饞,真正有舉薦權的,也就張懷仁、李烽以及曹溫三人,曹溫又是個怕事的,估計不會參和進來。
最終,只在張懷仁跟李烽兩人之間較量。
果然,原本老神在在的張懷仁不自覺地挺了挺肥胖的身軀,李烽更直接,雙目直視張懷仁,火花四濺。
乾元見了,心中一喜,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利益動人心啊。
張懷仁身為縣丞,分管六房中的戶房以及工房;李烽作為縣尉,分管兵房以及刑房。兩人一文一武,都是正八品,可謂旗鼓相當。
只因張懷仁在縣丞位置上坐了九年,生生壓了李烽一頭。
眼下誰掌管了吏房,不僅是在衙門增加一點權柄,更是一舉壓過對方的大好機會,怎能不眼熱,怎可不心急。
張李兩家斗了上百年,不就是盼著這一天嗎?!
脆弱的同盟,隨之瓦解。
放棄吏房掌控權,乾元也很心疼,為了能離間兩人,他也是下血本了。否則,他雖然沒有親信,隨便在吏房扶持一名書吏,對方還能不盡忠?!
“王爺,下官舉薦一人。”李烽忍不住先站出來。
“何人?”
“倉房典吏李由。”
縣衙除了比照朝廷六部設立的六房,還有其他四房,合稱十房。
剩下四房,分別是負責登記收發文件、謄寫狀榜等事宜的收發房;負責管L縣屬銀錢出入的庫房,又稱賬房;專司知縣審官司時原、被告應填之表格及口供筆錄事宜的招房;以及負責管理糧倉的倉房。
地位較六房又低一等。
倉房典吏李由,李烽堂兄,為人貪婪,口碑不佳。
還沒等乾元表態,張懷仁已經站了出來,“王爺,下官舉薦吏房書吏張守業,吏房典吏空缺期間,正是張守業代理典吏一職,此人熟悉吏房,順序接班,再合適不過。”
不用說,這位張守業自然是張家人,張懷仁侄子,張李兩家在翼澤縣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難怪其他人選擇明哲保身。
張懷仁明知李由有問題,卻沒有當面指出來,只是舉薦了張守業,暗示后者才是合適人選,看來是不想跟李家徹底撕破臉。
果然是老狐貍。
乾元卻是要加把火,“李由跟張守業,諸位以為,誰更合適?”
這下可就熱鬧了。
有的保持沉默,一言不發,比如主簿曹溫;有的支持李由,有的支持張守業,雙方各執一詞,差點就在大堂上吵起來。
倒是始作俑者的李烽跟張懷仁,這時偏偏一言不發。
乾元看的認真,他正好借此一窺縣衙格局,看看,到底哪些人站在張懷仁一派,哪些人又跟李家走的近。
越看,越是心驚。
在場十七位官吏,竟有十二位一一表態。
不獨乾元,就是忠叔不知何時已經收起折扇,表情凝重。
世家豪族把持地方衙門情況之嚴重,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偏在神都的乾帝,包括諸位皇子,對此都毫無察覺。
殊不知,危機的種子早就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