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
青丘大捷在神都引發的波瀾,遠比乾元想象的還要大。
春季大捷可以說是運氣,接連兩次大捷,那就是實力的最有力證明,人們不禁要問,為何青丘軍打一次贏一次,而第一、第四軍團卻打一次敗一次?
難道,帝國老牌部隊還比不上一支成軍不足一年的新軍?
問題到底出在哪?
朝廷每年巨大的軍費開支,到底被用到哪去了,是否進了私人腰包?
詰問之聲此起彼伏,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其中不乏朝中大臣。說到底,這是民間把積攢了數十年之久的,對軍隊的失望情緒,借機宣泄出來。
人們不禁要問,帝國的榮光何時變得如此黯淡?
青丘兩次大捷,一下戳破了“妖族強大到不可戰勝”的謊言,揭開皇帝的新裝,事實證明,妖軍并非不可戰勝。
不是妖軍太過強大,而是帝**隊變弱了。
那么,
問題來了,軍隊為何變弱了?
是士兵素質下降了嗎?
并不是。
大乾以武立國,習武之風不減當年,每年招募新兵,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好男兒參軍,兵員素質并未削弱。
是武器裝備變差了嗎?
更不是。
帝**工發達,礦石充足,煉器水準每年都在進步,不可能變差。
既然都不是,那問題出在哪?
有人或許知道答案,但卻不敢說。
說到底,帝**隊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隨著近些年奪嫡之爭愈演愈烈,軍隊不再是帝國的軍隊,而成了皇子的軍隊。
為了保存實力,軍隊不敢,更不愿跟妖族打硬仗。
每次妖軍來襲,就把那些不受皇子控制的軍隊,頂上去當炮灰。戰敗之后,又借著補充新兵之機,趁機安插、提拔嫡系。
如此這般,每過一年,皇子對軍隊的掌控就越深。
每每犯境,在帝國邊境燒殺劫掠,整的邊境民生凋敝的妖軍,到成了皇子們眼中的福星,間接幫了他們的大忙。
何等諷刺。
于此同時,皇子們為了籠絡軍中將領,默許將領吃空餉,甚至是挪用軍費,極大地污染了軍中風氣。
如此,兵無戰意,將無戰心,打敗仗就再正常不過了。
奪嫡之爭的根源,又出在十年之前,乾帝跟燭龍的那一場曠世大戰。彼時乾帝才六十出頭,就已經突破至武神之境,壽元達兩百之數。
乃真正的天驕。
如果乾帝不受傷,那大乾諸皇子根本生不起奪嫡的心思,說不定很多皇子還沒熬到乾帝退位,自個兒先壽元耗盡,嗝屁了。
乾帝自可從容調教諸皇子,不必擔心那個兒子翻出手掌心。
可乾帝突然受傷,而且身體每況愈下,修為更是一退再退,眼瞅著就沒多少時日了,一代天驕就此折戟。
看似遙不可及的帝位,突然就這么“空”了出來。
這一下可了不得。
大乾諸皇子像打了雞血一樣,一哄而散,把帝國折騰的天翻地覆。
原本因為年歲較長,繼位無望的三皇子、五皇子、八皇子以及九皇子,突然變得炙手可熱起來,之前的劣勢一下成了優勢。
因為成年早,四位封王都有一些底蘊,在奪嫡之爭中牢牢占據第一序列,后面的皇子難以望其項背。
乾元呢?
雖然排名十五,卻早早被封為秦王,可偏又沒有根基,本身也不是那塊料,自然成了三皇子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被聯手踢出局。
言歸正傳。
眼見因著青丘大捷掀起的波瀾,風向漸漸轉向對帝**隊的聲討,幾位皇子躲都來不及,哪里還敢“抹去”乾元的戰功。
這一次的封賞,基本不存在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