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監察機構是御史臺,而在封地,黑衣衛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監察百官的角色,只是有些不太光彩,而且一直受到都官司的抵制。
兼且黑衣衛時常要執行乾元下達的情報偵查任務,精力有限,在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上未免疏漏。
這才有了那么多的蛀蟲。
鑒于此,乾元準備一邊約束黑衣衛的監察職責,一邊在明處效仿御史臺,建立起一套獨立運行的監察體制。
該體制應該有別于御史臺,不僅是用來彈劾百官的,而是要監督各級衙門運行,比如是否將都護府制定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還是陽奉陰違。
僅憑吏部司的年終考核,是發現不了內里貓膩的。
隨著封地范圍急劇擴張,各方勢力錯綜復雜,派系叢生,也確實到了建立監察體系的時候了。
時機已然成熟。
其次,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學高效的財稅制度,統一地方財政,攥緊封地的錢袋子,實行現代化的財稅制度。
以此,來實現對各級衙門的真正掌控。
往后,郡府縣三級財政收入要逐級按比例上繳,再由都護府重新分配,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宏觀調控。
各級衙門要實施預算制,不能任意揮霍財政。
這等于掐住了各級衙門的半變脖子,讓他們有所顧忌,再不敢對都護府的政令陽奉陰違,糊弄了事。
沒錢,可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最后就是要在鄉村實施土地改革,將土地使用權真正交給農民,而不是讓那些士紳豪族霸占。
讓農民真正當家做主。
這一條是最難的,也是最要命的。但是真要執行下去,又是最能拉攏民心,獲得封地百姓真心實意擁戴的。
乾元還是決定碰一碰。
好在禹余天既沒有儒家制衡,又是高魔位面,領主權威遠甚于地球古代,推行土改的阻力會小很多。
這是其一。
其二,隨著各項新技術的引進以及工業化浪潮的興起,封地財富組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工商業漸漸凌駕在農業之上。
那些世家通過商會,已經在分潤工業化的利益,這個時候,乾元讓他們在農業上做出一點讓步,就不算咄咄逼人。
算是打一棒子給個棗。
而且,隨著靈氣復蘇,靈田的作用將越發凸顯,普通農田的價值相對的自然就會降低,不再那么惹眼。
在這種情況下推進土改,阻力又會小上很多。
因此,乾元準備分階段執行土改,先拿普通農田開刀,對靈田則暫時擱置。待普通農田的土改完成之后,再根據實際情況,看是否要進行下一階段。
說實話,普通農民把靈田攥在手里,對他們有害無益。有些東西,普通人還是不要去碰的為好。
再多,乾元就沒敢想。
光是以上三條,真要執行下去,就不知道要鬧出多大的風波來呢。如果不是今年無甚戰事,乾元都不敢下這個決心。
而這么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能借著順暢的政務體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戰爭動員體系跟戰爭保障體系,讓大軍可安心對外征伐。
說到底,還是為霸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