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自己的結局,張儀心中不免有些膈應,還好只是驅逐,不是車裂。不過,天幕出現后一切都不一樣了,贏蕩能不能繼承王位已經不是大王能決定的,天幕所透露的未來才是最大的機遇。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死后,遠在燕國為質的嬴稷被迎回秦國成為新的秦王,是為秦昭襄王,他在位五十四年,幾乎每年都在對外用兵。他超長待機熬死了不少六國的君主,是我們語文課本中的戰國大魔王,也是有名的成語制造稷。
完璧歸趙中的秦王是他,澠池之會中秦王是他,長平之戰中的秦王還是他。
評論區
“我一直以為那些秦王都是始皇呢。”
“同感,我也一直以為語文書上提到的所有秦王都是始皇。”
“可憐的政哥,奮六世之余烈,背七世之黑鍋”
扶蘇看自家父親的目光都有些不對了,隱隱中帶著些懊悔與自責。
秦始皇倒也不必如此。
嬴駟又看向自己的小兒子,他心里有些糾結,蕩兒這王位做的還不錯,就是太過魯莽,英年早逝。稷兒“超長待機”卻不知做得如何,他年紀還小,能不能立起來也是個問題。
當然,嬴駟也沒有忘記天幕的主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只有能統一天下的秦王才是最合適的繼位者,秦國的群臣也只會擁護這樣的秦王。
昭襄王繼位時年紀尚幼,由母親宣太后輔政,二十二歲舉行冠禮后親政,他先后任命魏冉、范睢、白起等能臣名將鯨吞蠶食,遠交近攻。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趙國再也無法組織起有利的抵抗。魏國屢戰屢敗,割地投降,成為秦國的屬國。韓桓惠王甚至親自到秦國覲見,東周也正式滅亡。
趙武靈王“淦”
他剛派人護送贏稷回到秦國,本是想扶持一個親趙國的國君,沒想到卻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魏文侯時期,正是魏國逐漸崛起的時期,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扶持子夏之儒,培養忠君思想,魏國一躍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他攻占秦國河西之地,本想一鼓作氣,拿下秦國,卻被趙國背刺,不得不退兵。
對于趙韓等國來說,雖然天幕劇透了未來之事,但秦國是遠在百年后的威脅,魏國卻是近在眼前的霸主。誰能保證魏國打下秦國不會掉過頭來將趙韓滅國,一統天下。
先對付哪個是不需要思考的,不將魏國打壓下去,趙國能不能等到百年后都是一個問題。
魏惠王時期魏國已經江河日下,人才流失嚴重,他卻依舊端著大國之君的架子,看不起其他六國國君,自然對這個結果不可置信“寡人的魏國居然投降了秦國”
東周末年的周天子則已經躺平,周王朝京畿僅彈丸之地,如何能抗衡虎狼之秦,救不了,等死吧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