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漢朝的戰略反擊與試探階段,從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元朔五年前124年,這段時間漢武帝的目標是收復河南地,河西走廊,并尋求與匈奴主力決戰,摧毀對方的軍事實力。
漢武朝的群臣有些疑惑,東方朔問道“為何是元朔五年那一年發生了什么特殊之事”
公孫弘道“或許是因為出兵規模。”
早在建元年間,劉徹登基第二年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試圖找到被匈奴驅趕到西方的大月氏,結為軍事同盟,夾擊匈奴。
他們在途徑匈奴地界時便被軍臣單于扣押,但張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在匈奴被扣押十年之久,直到元光六年,才逃出了匈奴的勢力范圍。
此時,西域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匈奴的支持下,烏孫進攻月氏,月氏大敗,逃亡西方,到達咸海附近,打敗了大夏國,建立了新的統治。
評論區
“所以,大夏是被匈奴的小弟烏孫的手下敗將月氏打敗的,那么請問打敗匈奴的大漢與大夏之間隔著幾個大宛”
“好家伙,擱這套娃呢。”
“當時的大夏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怎么可能是東亞怪物房孕育出來的怪物的對手,即便月氏已經被東亞淘汰了”
月氏跑得實在太遠了,張騫估計了一下,還是得找個向導,他轉而進入大宛,請大宛派人護送,隨后經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到達大月氏。可是月氏很喜歡自己現在新征服土地,根本不想回去西域修羅場,夾在大漢和匈奴之間伏低做小。
勸說失敗,張騫只能返回漢朝,為了躲避匈奴,張騫轉道南下,從羌人的地盤路過,誰知,羌人也歸附了匈奴,張騫再次被匈奴俘虜。
評論區
“博望侯真是命運多舛啊”
“估計是匈奴開了天眼吧。”
張騫也感嘆著自己倒霉的運氣,怎么就那么背呢
一年后,匈奴內亂,張騫與堂邑夫兩人才輾轉逃回長安。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成武帝夾擊匈奴的謀劃,但其歷史意義確是巨大的
始皇統一天下后,大秦的西方疆域僅到臨洮,玉門之外的廣大地域對于華夏還是一片迷霧。張騫鑿空西域,開拓了一條絲綢之路,使得華夏文化的影響力直達蔥嶺以西
自此,中國和中亞、西亞、歐洲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原的統治者方才知西方還有那么多國家,那么廣大的地域。西方也知道了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盛產絲綢、陶瓷、茶葉的神秘的國度,整個世界島連在了一起。因此,張騫被譽為“世界史開篇第一人”
張騫無視同僚羨慕的目光,他心中無比自豪此后余生,他還要再去西域,將絲綢之路開拓的更加完善,方不負后世對自己的褒獎
始皇也有些羨慕,他怎么就沒想到西邊還有國家呢,“可惜了,若能早日平定百越,掃平匈奴,我大秦也有機會前往西域,開創絲綢之路”
漢朝之后的國家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北方那條通道的意義,不只是在經濟上不可或缺,其在政治上的意義更加重大。
宋朝再次受到會心一擊,作為歷史上的正統王朝,居然沒有前往西域的通道,更別說控制西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