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
“一句話罵了兩個人”
“雖然這些事漢武帝都做過,但不能僅以此為據,就全盤否定漢武帝的功績吧。”
“古代對人的評價總是非黑即白,無法從正反兩面看待歷史事件。”
趙恒“昔漢武事邊,逞一時之志,不顧中國疲敝,誠不足慕。”
趙頊“武帝自為多欲耳,視人命若草芥,所以戶口減半也。”
“宋朝的起義少嗎據我所知,宋朝是整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最頻繁的朝代。”
“然后那些起義軍都被朝廷招安,加入了朝廷的軍隊,造成了冗軍,為了養這些軍隊,不斷加重稅賦,百姓賣兒賣女成為流民,活不下去的流民揭竿而起”
“惡性循環”
“不知道宋朝哪來的臉面批評別人。”
趙匡胤“把流民招進軍隊,用國庫的錢財養著,怪不得會入不敷出。”
武帝嘲諷一笑“還真是大慫啊,對待國內的農民起義都只能安撫,對待外敵怕是更加不堪。”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歷史事件都有其客觀存在的規律,對于漢武帝我們也要從正反兩面來看,既不能抹殺他的功績,也不能粉飾其過錯。
漢武帝劉徹是大漢第一個出生在未央宮中的太子,歲被封膠東王,七歲被封太子,是被父母保護著一路扶持上帝位的皇帝,他從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冷遇,沒有見識過普通百姓的生活,養成了其窮奢極欲的性格。
武帝朕乃天子,天下之主,當受天下萬民供養
文帝朕攢錢不是讓你揮霍的,管不了孫子,就訓兒子一頓吧。
景帝要不要送徹兒去民間住一段時間算了,還是朕親自教導吧。
評論區
“某種程度上,劉徹也算是在溺愛中長大的熊孩子。”
“真是天之驕子啊,一出生就在別人的終點線,一生有無數人幫扶,始皇都得羨慕他。”
始皇朕并不羨慕
在趙國的日子養成了始皇堅毅的性格,親情緣淺的他將天下當做惟一的目標。
修宮殿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功,建皇陵是為了在死后依舊能統治這個世界,他從不會為了單純的享受而揮霍
年少時,武帝喜歡微服出巡,到處打獵,多次踩踏農民的莊稼,農民告到衙門,武帝就自稱是姐夫平陽侯。
平陽侯曹壽怪不得侯府在百姓中風評那么差。
成為皇帝后,他希望能夠永遠做天下之主,將權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迷信神仙方術,熱衷于巡游和封禪,揮霍無度,他撈錢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糜費的速度。
桑弘羊似乎看到了自己多災多難的后半生
武帝“求仙問道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