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原料放在水塘中浸泡,碾碎,用火煮爛,變成紙漿。待紙漿冷卻用竹簾將其撈起來,過濾水分,把水擠壓出來,烘干后便成為紙張。
蔡倫之前的所有朝代都在瘋狂記錄,不只是朝廷,有了這樣清晰的工藝流程,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出紙張,可想而知,日后平行時空的紙張價格定會跌破底線。
但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為了改善紙的性能,早在晉朝,古人便發現可以將植物淀粉和礦石粉末刷在紙面上增加紙的韌性,讓紙張更加光滑、潔白、不透水,吸墨性也能更好。此后,造紙術逐漸改進,發展出了具有各種專業用途、各種價格的紙張,但造紙的流程卻沒有超脫出蔡倫的發明。
評論區
“正是因為紙張完全取代了竹簡,成為主流,晉朝才會出現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
“一張紙打破了高門貴族對文化的壟斷,文化開始向基層傳播。有了更多讀書識字的人,為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了充足的條件。”
此言一出,秦皇漢武心中一動,這才是紙張真正的偉大之處,原本需要一車竹簡才能記載的文章,現在只需要薄薄的一本書。
有了如此利器必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為朝廷服務
紙張在公元2世紀,也就是在東漢末年便傳到了越南、朝鮮半島等地。3世紀前后,紙張傳到日本,610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座造紙廠。
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大唐與大食交戰,戰爭過程中,部分唐朝士兵被大食俘虜,其中就有造紙工人。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此后,隨著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腳步,紙張逐漸傳播到了歐洲各地。公元900年,埃及建立了非洲第一個造紙廠
李世民與貞觀朝的文臣武將本來在很放松的看漢朝的歷史,有些事情史書上不曾記載,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精通漢史,他們正聽得津津有味。
突然聽到天幕重點提及蔡倫與他的造紙術,這讓他們有些不解,紙張在大唐已經是日常必需品,他們根本沒有想到一張小小的紙張能有多大的作用。
不過,后人的關注重點總是與眾不同的,李世民靠著這點信息不斷的修正自己對后世的理解。
直到現在天幕提起大唐,他們都有些疑惑。
房玄齡“這個大食在何地”
杜如晦“不曾聽聞。”
程知節“不過一個偏遠小國如何能打敗我大唐軍隊”
長孫無忌“天寶又是哪位皇帝的年份”
魏征“按著天幕的紀年法,如今是630年,天寶在一百二十年后”
他們突然想起來,曾經研究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安史之亂可能就發生在一百二十年后
李世民面色深沉不肖子孫,不要讓朕知道你是誰
李隆基天寶十年
十年之后的事,與現在何干
接著奏樂,接著舞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