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沒有自己的后勤和基地,都是打到哪里算哪里,不利于長期發展。”
“黃巾軍的組織不夠嚴密,張角的命令也無法傳遞給所有渠帥,因此黃巾軍沒有統一指揮,沒有統一目標。有的渠帥堅守城池,有的卻只是劫掠一番。友方有難,周圍的黃巾軍并不會相救,也給了朝廷軍隊各個擊破的機會。”
東漢末年,尚且在積蓄力量的張角將天幕的每句話都記在心里,這些后世之人可比自己高明多了。
不只是張角,平行時空很多將領都在記錄,后世之人言辭簡練,提出的觀點卻振聾發聵,讓他們受益匪淺。
與之相對的,朝廷軍的將領卻都是當時的名將,如皇甫嵩、曹操、盧植等人,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超越時代,往往能夠以弱勝強,擊敗黃巾軍。
評論區
“突然發現,漢末崛起的諸侯,都是在黃巾起義中出頭的。”
“與這樣的一群人為敵,張角也算與有榮焉了。”
黃巾軍在官府豪強的聯合絞殺下,最終失敗了,沒有完成推翻東漢王朝的使命,但他造成的影響卻遠遠沒有結束。
評論區
“相較于秦末的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赤眉、綠林,黃巾軍不再是打著某個統治者的旗號行事,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黃天當立”
“他要消滅的是東漢政權,而不僅僅是換個皇帝。”
“黃巾軍誓死不降,勇于犧牲,團結了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這都是后來的諸侯割據做不到的。”
“盡管黃巾起義失敗了,但在持續二十多年的斗爭中,東漢朝廷已經名存實亡”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根基,漢室威儀蕩然無存,而靈帝卻依舊沉迷享樂,留戀于西園的繁華盛景,不問世事。
184年年底,劉宏為表天下太平,改元中平。但黃巾軍卻并沒有完全平息,遺留下的力量在各地組織叛亂,誅殺官吏,劫掠府庫,中央朝廷的命令幾乎出不了京畿。其中以黑山張燕為最,號稱從者百萬
就在黃巾軍攪擾的天下不寧的時候,涼州的北宮伯玉、韓遂等人趁機起兵反叛,皇甫嵩、張溫等人前往平叛,結果涼州叛軍勢力反倒越發壯大。
187年,涼州淪陷,幽州叛亂,地方豪強自立,朝廷暗潮涌動。劉宏終于從西園的享樂中走了出來,他在洛陽舉行了閱兵儀式,自封無上將軍。但這樣的惺惺作態并不能挽救瀕臨崩潰的東漢王朝。
188年,黃巾余部再次發動大規模起義,他們攻城略地,此起彼伏,讓朝廷非常頭疼,為了鎮壓各地的黃巾軍,劉宏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刺史改為州牧,州牧擁有一州之地的財權、政權、軍權,儼然一方諸侯。
漢武帝“朕設置刺史本是為了監督地方官吏與諸侯王,刺史擁有極高的權限,卻沒有地方實權,俸祿也極低,如此互相監督,才能讓地方官吏不敢違抗朝廷。”
自漢武帝改監察御史為刺史后,刺史就成為中央朝廷控制地方的手段,為澄清吏治,管控地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時的刺史不受丞相約束,直接對御史大夫負責,是獨立于行政官吏之外的一套體系。
西漢成帝時期,刺史就被改成了州牧,俸祿增加到兩千石,職權進一步擴大,成為封疆大吏。
哀帝時期再次恢復刺史制度,俸祿降為六百石。
王莽為了應付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軍,將權利下放,改刺史為州牧,改天下十三州為九州,州牧成為地方上的軍政長官,實際掌控一地軍政大權。
光武帝劉秀時再次改為刺史,只保留監察權利,但俸祿和職權較西漢有所增加。
劉宏將軍政大權下放到地方,給東漢王朝續了一口氣的同時,卻也讓有野心的地方官員擁兵自重,自立門戶,不聽中央調遣,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為后來的軍閥混戰拉開了序幕。
始皇“東漢的州牧與東周的諸侯有何區別”
扶蘇“只差世襲罔替了。”
始皇“分封真是個愚蠢的制度,只會給天下帶來混亂。”
東漢皇帝也要變成周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