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與西州的官員并無太深的勾連,沒幾個人會在意許院判是否伴駕巡查,必要時打著許院判的名頭也不容易引起中州官員的懷疑。
另外也確有旨意讓許院判回鄉探親,本就是計劃之中的事。
庭淵一想也是,既是遍巡六州,又怎么可能什么準備都不做。
伯景郁一臉期待地看著庭淵“你愿意做我的師爺嗎或者我可以封你為巡查佐政大臣,等巡查回京,上書為你封爵”
哥舒快無語了,心想這傻孩子怎么哪壺不開提哪壺,庭淵怎會入朝為官。
庭淵根本不在意這些。
他補救道“你想多建學府,廣招學子,你陪景郁巡查,我將書院擴張十倍,讓景郁為學院題字,最好的書籍全在皇城藏書閣,將他們的書摘抄調至書院,孩子們也能接觸到上乘書籍,縮短與權貴之間的差距。再由君上為書院正名,納入官學,自此便不再有人敢針對希望書院。”
這對庭淵來說吸引力太大了。
上乘的知識一直都是被上層壟斷,且京州學子與其他各州學子學習的知識不同,導致學子能力深淺不一,若是能將他們壟斷的書籍給這些平民學子,即便短期內無法縮短差距,十年后這樣的差距也會逐漸縮小的。
再者,民學學子將來即便是入朝為官,也很難不被官學學子排擠,官學的學子向來有自己的派系,普通學子往上層去,就得先入官學再考科舉,這才算師出有名。
官學要交學費,又有入學考試,按排名錄取,普通學子能夠通過考試入學科舉入仕鳳毛麟角。
哥舒琎堯從前沒有說過這些,如今為了讓他陪伯景郁巡查,提出這樣的條件,可見在他心里陪伯景郁巡查的重要性。
他知道庭淵很大可能會拒絕,于是開出這種庭淵無法拒絕的條件,可見是豁出去了。
庭淵“那承辦學院的錢誰出。”
學院擴大十倍,這筆錢就他那些家底,還真撐不住多久。
哥舒琎堯“既是官學,君上又親自正名,這錢自然是地方財政與京州財政一起出。”
庭淵問“那這學院會成為下一個青天書院”
哥舒琎堯搖頭“不會,學院的掌控權力仍舊在我們手中,掛名官學,國庫撥款,但內里仍舊是民學,師生都會做背景調查,不會讓權貴層級的人來攪亂學院。”
伯景郁道“我會派人來守護學院,有我的人在沒人敢越雷池半步。”
哥舒琎堯也保證“只要我在居安縣一天,居安縣就是除皇城外最安全的地方,沒人敢動書院。”
憑借庭淵的能力,將書院辦大,將來還真守不住書院。
即便書院守得住,將來這些孩子參加科舉,真入朝為官,也只怕是最末流的,處處遭人排擠打壓。
這條件他真的很難拒絕。
庭淵看向伯景郁“你可知道,就我這身體情況,跟你巡查,就是以命相伴,若我死在路上,我庭府將來又該如何”
伯景郁“我自會派人保護庭府,將來沿途你要是有喜歡的姑娘,娶妻生子了,我自會認你的孩子做義子,將來有我護著,你也不必擔心,你庭家的家業,我會讓人照看,必定讓你毫無后顧之憂。許院判與我同行,我給你用最好的藥材,沿途為你尋找名醫,說不定等巡查結束,你的身體也好了,闔家圓滿也不是不可能。”
許院判曾說過,庭淵這病,以藥溫服滋養,也不是不可能多活幾年,這要是養得好,說不定壽終正寢也不成問題。
庭淵倒是沒想到,這舅甥兩人已經把事情想到這個地步了。
他確實太心動了,憑他的能力,也就成支撐起現在的希望書院,現在書院有一千多名學子,若是擴大十倍,便有機會增加一萬名學子,遠的不說,居安縣方圓數百里上不起學的孩子都能夠有書讀。
而那些由上層壟斷的書,更是他用錢財都買不來的,若哥舒真能做到他承諾的,隨著廣招學子,學子傳播,一代傳一代,總能讓更多孩子學到這些知識,倒是天大的好事。
清貧的學子入朝為官越多,總有些學子能像包拯、海瑞那樣堅守本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年之后,未必不能改變如今的格局。
縱觀歷史變遷,人類總是在不斷的斗爭中失敗,總結,進步。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思想解放推動社會發展,社會都會隨之進步,破除思想禁錮是必須要經歷的。
想要直接跳過過程直達目標并不可能。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