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孩子沒有背景,沒有父母,沒有家人,他們想要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施舍。
施舍都是一時的。
庭淵覺得這個想法是正確的,老祖宗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接受別人的施舍一時確實能夠過上好日子,可若對方不再施舍,一切就會回到原點,有生存的本事,靠自己的力氣賺錢,哪怕賺得不多,那也是能夠養活自己的本事。
伯景郁道“好,那我就依照你的規矩,給孩子捐十兩銀子。”
“多謝公子。”
伯景郁取出十兩銀子給了榮欣月。
庭淵問“筆墨紙硯你們可缺”
若是缺,他們可以捐這些,讓孩子們可以讀書識字的東西。
榮欣月道“這些都是夠用的,每年這些鋪子都會將一些殘次品低價賣給我們,給這些孩子用,倒也是夠了。”
庭淵看她的手十分粗糙,還有些細微的傷口,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官員夫人,若是走在街上,任誰都猜不出她的身份。
他問“這善堂只有你一個人照顧這些孩子嗎”
榮欣月道“照顧生活起居的確實只有我一個。”
“那你這有多少個孩子”
“七十三個。”
伯景郁覺得不可思議,“這么多孩子你一個人怎么照顧得過來”
光是做飯洗菜,七十三人都得做好幾鍋飯,沒有兩三個時辰,怎么弄得完
榮欣月解釋“周邊的一些鄰居會來幫忙,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衣服,我也會教他們做飯。”
換作是庭淵,他也沒把握能夠照顧得了這么多的孩子。
“還好,這些孩子都很懂事,他們會主動幫忙分擔一些活。”
這些孩子們學會這些,將來離開善堂,能做飯能洗衣服也能照顧好自己。
庭淵覺得這通判夫人已經做得很好了。
伯景郁問他,“若你不找人幫忙,將來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了,這些孩子怎么辦”
榮欣月道“若我真干不動了,自會找人幫忙。”
榮欣月還要給孩子們做早飯,兩人沒在善堂待太久。
出了善堂,找了個早餐鋪子,打算吃飽了去衙門找賀蘭闕。
伯景郁與庭淵說,“她完全可以多收一點錢,多請幾個人,何必讓自己那么辛苦。”
庭淵卻不贊同他這樣的想法,“因為你有錢,你的慣性思維是花錢去買別人的時間來為你服務,榮娘娘不一樣,善堂里有這么多的孩子,孩子看到什么就會學什么,榮娘娘之所以這么辛苦,告訴孩子們想要什么東西是要付出勞動的,想要穿干凈的衣服就要把舊衣服洗干凈,想要吃飯就要自己洗菜做飯,孩子們從小就會干活,將來離開善堂,自然也就知道衣服要怎么洗,飯要怎么做,不會餓死。”
這種行為教育意義大于形式意義。
這是伯景郁理解不了的,他出生在帝王家,注定的是自己不用付出勞動,就能夠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這些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他們想要什么,都得靠勞動獲取,他們沒有伯景郁這樣有花不完的錢。
庭淵道“這就是窮人和富人思維上的差異,窮人想的是付出勞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富人想的是付出金錢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伯景郁“沒錢她可以多收一些捐贈。”
庭淵笑了笑,輕輕地搖頭,“你還是沒能理解這個邏輯。”
這不怪伯景郁,而是他的生活層級形成了他的價值觀。
“她不愿意多收錢,就是不想讓孩子們養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意識,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們想要養活自己得靠自己的努力,轉頭為了讓自己不辛苦就多收善款請人來幫她做事情,自己打自己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