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被儒家思想所感染,他的心中有著仁的觀念,他想要在之后開辦學院,也認為只有朝堂安定了,才能反過來哺育教育,而讀書的人越多,就越能找到愿意為百姓付出而又有才干的人。
“朕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朝廷外憂內患。”
他作為一個皇帝,其實手上也并沒有太多的權利。
胤礽不知道康熙為何突然開始追憶往事,但還是將手中的折子放下,靜靜的聽著皇阿瑪的話語。
“當時朕的心中就有一個念頭,朕不想讓自己以后的孩子也沒有話語權。”
甚至在上朝時,他的心中比起驕傲,更多的是羞恥。
因為若是有那個人反駁他的話語,他甚至連否定的態度都不能出現。
所以他便咬著牙潛伏了下來。
他一遍遍的讀著書籍上的內容,不斷的填充自己,也每日堅持練武,在暗中觀察大臣,慢慢的將權力收攏到自己的手上。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了破土而出的前景,差的只是一個時機。
沒人能體會他當時的心酸與激動,即使是太皇太后都不能。
夜夜的寒涼是他自己一人撐過來的,烈日下的汗水也是他自己擦拭掉的。
他也像太子這般要強,他也如同現在的太子這般相信自己不會比任何人差。
甚至可以說,康熙甚至在看到自己寵愛的孩子們用著自己賞賜的東西時,心中會有一種微妙的滿足感。
所以在往年的賬單上,毓慶宮的開銷甚至和他差不多,還是胤礽長大后發現了這一點,自己減少了開支之后才控制住。
“朕相信你能夠比朕做得更好。”
因為胤礽自己有天分,有名師教導,有他在前面領著路,還將會有他留下來的安穩朝堂。
康熙其實不經常和胤礽談心,因為他們兩人都太忙了,他忙著處理政務,胤礽忙著學習四書五經。
他們兩人的心中都裝了很多東西,但幸運的是,他們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著對方,所以即使忙碌,但他們的心中卻并不孤單。
康熙抬手制止了想要說些什么的太子“不必在朕面前謙虛。”
太子沉默一秒,鄭重的開口“兒臣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比皇阿瑪做得更好,但兒臣一定會盡力。”
康熙的嘴角卻突然勾了一下“你猜要是小六那家伙在這他會說些什么。”
于是太子也笑了“想來就是那些夸耀人的話。”
那小家伙戳心窩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可嘴甜的時候可是真甜。
什么相信他呀,什么太子二哥本來就很棒呀,什么在所有兄弟里面他最喜歡的就是太子二哥呀之類的。
聽的人嘴里都甜滋滋的,恨不得把他抱起來狠狠親兩下。
對于康熙來說,胤礽是他引以為傲的繼承人,是他需要仔細衡量每一片枝葉生長脈絡的金種子。
可胤祚是他的小甜果,他大可以將這世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堆砌在他的身上,而不必擔心他會因為這些東西而墮落。
他壓根就沒奮發過。
這可能就是長子和小兒子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