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問穿來沒多久就發現了原身的一個小秘密已經故世的母親崔真女士和妹妹十五娘,都還“活著”,但只有李好問自己能看見。
據李好問推測,這大概是原身在母親和妹妹過世之后傷心過度,緬懷過度,因此憑空臆想出與母親和妹妹繼續一起生活的場景。
也就是說,這對想象中的母女大概是原身精神分裂的產物。
李好問穿越而來,竟然直接從瀕死的原身那里“繼承”了這種精神分裂他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溫柔慈和的母親,和天真活潑的妹妹,能和她們無障礙地交流。
反正他自己平時也會臆想虛無的人和事,見到各種匪夷所思的幻象多這兩位也不嫌多,還能多個精神安慰。
李好問自己曾經擁有類似的幸福家庭,他和妹妹一起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穿來之后幾乎無縫代入了原主的情感。
就這樣,原主親媽崔真女士和親妹妹李十五小姐,和李好問的小廝卓來一道,成為李好問身邊最重要的家庭成員,不能舍棄。
同時,李好問也敏銳意識到,由原主幻想出來的母親和妹妹與敦義坊這座宅院是緊密聯系的。如果他搬離,那么關于母親和妹妹的臆想就會全部“消散”因為她們從來不曾在其他地方生活,李好問想象不出她們在別處生活的場景,也就無法維持這些幻象。
雖然這份情感并不真實,但李好問下了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住敦義坊的宅子,免得媽媽和妹妹從此消失。
族老一家子可以違背對李好問一家的承諾,可以剝奪原該屬于李好問的財產,可以將李好問當做隨從跟班任意支使這一切李好問或許都能咬牙忍忍。但是這座宅子,他絕對不能讓出去。
只不過他輩分太矮,族老用宗族規矩壓下來便會讓他顯得絲毫不占理,直接挑戰族老的權威不是理智之舉,目前最合適的就是“緩兵之計”。
聽見族老李貽自說自話,李好問笑容淺淡地開口“伯父看了今天的長安消息沒有”
李貽一怔。李好問從自己袖中抽出一份報紙,遞到伯父手中,補上一句“敦義坊的那座宅子,恐怕最近都不太好出手了。”
李貽飛快地將“震驚體”報道看完,一臉不敢置信,轉過頭問李好問“鄭家就在附近”
李好問“一墻之隔。”
李貽頓時猛吸一口氣,胡子抖了抖“確實,一兩個月內這宅子都賣不上價但只要往后再不出怪事應該就行。好問,這樣吧,你再在那里多住兩個月,照料照料宅院,別讓房子顯得荒廢。”
李好問咦宅子賣不上價,我的衣食起居就不用人照顧了前途也不用人提攜了
可見這族老李貽根本沒有為侄子考慮的自覺。在他看來,李好問只是一個可以隨意指使的族中后輩罷了。
李好問沒有多說,點頭答應了一聲“好嘞”
一份報紙,幾句話,為李好問爭取到兩個月的時間。
這段時間里他需要弄到足夠買下這棟宅子的金錢,又或者是能夠獲得壓過族老的權威。
至于道義公理良心發現什么的,李好問并沒有太多期望。
如何才能在這個大唐搞到錢或者權,以此保住敦義坊的宅子呢李好問帶著卓來從族老家中出來,一面走一面冥思苦想。
族老的家位于光德坊,距離西市很近。從光德坊到敦義坊可以乘坐“公共馬車”。這些公共馬車在長安城中七八條主干道上往來載客,每車設八到十二個座位,車廂下另有貨艙可供載貨。車資按照所經過的里坊數收取,并不昂貴。
據說這種公共馬車也始見于武皇執政時期,并在之后的百來年里成為長安尋常百姓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