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文明已經積累到了一種極高的程度,到了后世那種科技極度發達的時代,文明和野蠻已經拉開到了一種巨大的距離,不然想要強行扭轉,直接開始點農業技能樹,那完全是作死。
生活在蠻荒之地,野蠻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相應的武力,根本活不下去。
地種的再好,不能夠提升武力,隨便來個大部落,就一巴掌把你拍死。
或者從獸神大平原中走出一頭獨角仙,隨便拔個百丈千丈的山砸下來,貔族部落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但農業技能點不點又不行,靠部落這種最為原始的狩獵采集過日子,甚至有吃不飽飯的危險。
每日部落中的獵人都要冒險外出打獵,隨時都有死亡的危機,缺醫少藥的時代受傷就意味著死亡,雖然野蠻人一般的體質,讓他們能夠扛很多傷害。
但這依然讓部落人員大大的減少,部落綿延了數百年,依然只有這么點人口就是這個原因。
青壯年每次外出都有可能死亡,而是一旦死亡的青壯年過多,狩獵的獵物就難以維持部落的生活,就會導致新生兒夭折,甚至老人青壯年都難以維持下去。
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部落越來越虛弱,最后要么分崩離析全都死去,要么就只能依附其他的部落,再一次進行這樣的循環。
唐玄明要做的就是盡力的改變這種情況,給部落留點儲備糧。
照顧農業并不需要多少的人手,以部落的情況來看,隨便一個**歲大小的小孩都力能扛鼎。
讓這些**歲大小的小孩來種地就好了,部落中接近成年的那些獵人就可以放心的練習捕獵技術。
成年獵人們可以放心的走出部落去捕獵,不用因為缺乏食物而拼死的去捕殺獵物。
畢竟有了一定的農業基礎,部落就不需要連軸轉,將所有人壓迫。
而且也可以養一些閑人,唐玄明帶這個數百人的部落中甚至沒有看到一個鐵匠。
所有人的分工都很簡單,要么是獵人,要么是女人和小孩。
女人負責外出收集野果野菜,獵人們負責外出打獵,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樣的部落,實際上是沒有太大的發展潛力的。
任何時候食物都沒有多余的,養不起閑人,不能夠養出閑人,就沒有那種閑人去打鐵,去創造捕魚的網,就沒有專門創造文字記錄的人。
所有的一切都原始到了極點。
唐玄明想一點點的扭轉這個問題,他想把這個原始而松散的部落一點點的凝聚起來,改變部落的生存現狀。
甚至于創造一種文明,一點點的傳播出去,改變整個人族的狀況。
不然這個世界發展的時間再久,依然只會極度的崇拜個人武力。
對于社會生產或者其他方面不會有絲毫的幫助。
他希望人族不會因為血脈問題劃分為不同的種族,不希望太多的強者高人一等,而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有一份機會,即便這個機會并不大,但有機會,對于人族來說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