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來到太宗皇帝寢宮,并未診視太宗皇帝病狀,只察看了寢宮內一番,然后又來到寢宮外,細細觀察。魏征和大臣、太醫們等,緊跟其后,以便聆聽和尚吩咐。
和尚看完,回到寢宮里,對魏丞相道“寢殿內陰氣過盛,寢殿外陰魂云集,若要暫時保得你家皇上安寧,這寢宮門外,需日日有開國武將佩械把守,方能鎮得住宮外那些野鬼游魂,使其不敢騷擾才可。”
太宗皇帝聽了,道“高僧,兩位開國公,夜夜在外值守,朕心里著實不忍。還望高僧再謀一策,莫讓二位國公如此的辛苦。”
和尚道“陛下如此愛惜臣子,貧僧甚感敬佩。陛下可讓畫師,將兩位國公的威武形象畫下來,待貧僧做法后,將畫像貼在宮門上;再在寢殿外,迎門處,立一個寬一丈二尺九寸,高九尺九寸的千年木屏風,屏風漆成深紫紅色,屏風正中鑲嵌一個高二尺九寸,寬一尺九寸的橢圓銅鏡,銅鏡用老桃木鑲框。這樣便不需再用國公值守,也能保陛下暫時高枕無憂。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不得長久。”
太宗皇帝沮喪的道“高僧,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和尚道“陛下之癥,乃因昔日征戰殺戮過多所致。那些戰死在沙場上的軍士們的魂魄,滯留于他鄉,居無定所。又加他們思鄉之情,因而,每到夜間,便出來游蕩,發泄心中憤懣,故而騷擾了陛下。若要去其病根,一勞永逸,卻也并非毫無辦法,但只是頗費周折。”
太宗皇帝急切的道“高僧有何妙法快快請講。”
和尚道“貧僧剛才講過,陛下之所以受鬼魂襲擾,乃是因為,這些孤魂野鬼居無定所所致。陛下若能遣使大唐國里,佛心虔誠,佛法高深,德高望重之僧,到西天極樂佛國雷音寺,取回大藏真經來,超度這些亡靈孤魂,使其心有所向,身有所棲。這樣,他們就會安定下來,便不再出來游蕩,自然也就不會再騷擾陛下了。陛下便可得以長久安寧。”
太宗皇帝聽了,連稱“極是”。于是,頒詔全國,廣選高僧。
話說金山寺,有一和尚,法名玄奘,年紀二十歲,長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面慈貌善。此人自幼為僧,從小受戒,一心習佛,悟性極高。他做人又誠實,恪守佛門戒規,修身養心,謙恭為人,謹言慎行,無處不用佛門戒規約束自己。因而,深受師父喜愛,眾僧敬佩。
玄奘雖然年輕,但他已是博覽經書,并且廣游明寺,遍訪高僧。因而,他佛法精深,百般經典,無所不通。其佛門學識,已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地。
玄奘得知太宗皇帝在全國遴選佛道精深,德高望重之僧,委以重任,到西天佛國去取大藏真經,心中興奮不已,便躍躍欲試,要參加全國僧人選拔。但一想到自己年紀尚輕,恐遭人恥笑,心里又犯了嘀咕。心想全國明剎大寺的高僧眾多,怎會有我輩嶄露頭角之機會卻又不甘心。于是,懷著惶恐之心情來到禪房,欲向師父表述心意。
師父見玄奘猶猶豫豫之態,全然不似往昔干脆利落的樣子,便知他心中有為難之事,不等他開口,即問道“玄奘何事這般猶豫樣子”
玄奘道“師父,玄奘自幼習佛,佛心至誠。也讀了百般經書,拜訪了眾多明剎古寺之高僧。弟子斗膽,自以為博采了眾家之長,也有了些佛道。今日聽聞,我皇帝陛下,在全國招募去西天取經之僧人。弟子不忍錯失這次機會,故來向師父討教,依弟子之現狀,能否參加皇帝陛下之遴選”說完,怯怯地低下了頭。
師父道“玄奘,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雖博覽了眾經書,又拜訪了明剎大寺,也確已是精通佛道。但佛學博大精深,學無止境。玄奘不可自大,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玄奘誠懇地應道“師父教誨的是,弟子一定謹遵師父教誨,潛心研習。”
師父又道“玄奘,你雖非我大唐國頂尖僧人,但你天生聰慧,悟性極高,前世又有佛緣,只要潛心習學,持之以恒,定能比肩國之高僧。”
玄奘聽到這,已明白了師父是委婉地拒絕了他參加全國僧人比競之事。道“師父教誨的是。”便要轉身離去。
師父道“玄奘且慢。”師父叫住了他,又道“玄奘,你欲參加我們僧人比競,這是好事,既能促進你研讀經書,又能博學他人之長。對你大有裨益,師父怎會不同意但且記住,萬不可自大、自滿。”
玄奘聽到師父同意了他參加僧人比競,高興不已,道“謝師父,玄奘一定謹記師父教誨,虛心向尊長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