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見唐僧并未生氣,又問“敢問令尊也定是圣賢之士了”
唐僧道“俗家家父,現為大唐國文淵殿大學士,只是貧僧一心習佛,甚少往來。”
太師又問“高僧還有否親人在大唐國”
唐僧道“貧僧俗家外公現為大唐國總管,但年已古稀,又逢我大唐國國泰民安,事務不繁,因而尚得頤養。”唐僧心想你問我這么多家事做什么便有些不悅,但出于禮貌,又礙于下午發生的不快之事,不得不答。
太師又道“微臣耳聞,華夏大唐國,文化深厚,佛學廣崇。微臣卻是不解了,高僧又為何要到那西天再取佛經”
唐僧道“我華夏大國,泱泱數千年文明,文化底蘊深厚,佛學廣受推崇,怎奈傳承的多是小乘佛法。我大唐皇帝陛下建國前,東征西戰十數年,將士陣亡沙場無數。現已國泰民安,陛下念及往昔那些陣亡將士,死后未能回故土安葬,于是發慈悲之心,垂愛憐之意,欲將那些亡靈超度,免其成為孤魂野鬼,而使其有所棲息。而要做到此,只有那大藏真經方可,因此,我皇陛下差遣貧僧到西天佛國,取回大藏真經。”
太師聽了,點著頭“哦”了一聲,又道“高僧,恕微臣直言,大唐國寺廟遍布,僧人眾多,精通佛學,德高望眾者不計其數。高僧尚不及而立之年,那大唐皇帝陛下怎得獨選高僧”
唐僧聽了,心里很是不悅。心想你豈不是說我年輕,德能不夠再說,這樣問話,分明有瞧不起人的意思,也確是有失禮儀,尤顯不尊不敬。但是,唐僧已是修行至深之人,豈能受世俗困擾內心雖然不悅,但是外表卻一點也未表現出來。他坦然地答到“我大唐國崇尚佛教,精通佛學者眾多。我皇陛下為求一更適合去西天取經之僧,曾頒詔全國,層層遴選,又在長安城設臺講經比競。貧僧有幸被聽講眾僧推舉,陛下駕臨聽禪所贊,而委以西天取經之重任。臨行前,我皇陛下又賜袈裟、贈錫杖,親執貧僧之手,與貧僧對天祈拜,締結金蘭,并賜名唐三藏。皇恩浩蕩,貧僧自當不遺余力,去西天取回真經。”唐僧講得有點激動。
太師聽完滿心歡喜,她由此可以得知唐僧雖然年輕,但確確實實是一位學識淵博,德行高深之人。又有讓人羨慕的俗家背景,女王擇其為婿,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因此,心悅誠服地贊嘆道“高僧真是年輕有為,經典貫通,讓微臣佩服不已。若得高僧小住幾日,將那經典德行傳授一二與微臣,微臣將是不虛謀高僧一面。”
唐僧道“阿彌陀佛。佛由心生,心中有佛,即入佛門;佛法修行,全在個人。佛祖心中有,處處可修行。太師是有佛緣之人,只要用心修行,自然可得善果。”
太師誠懇地道;“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今得高僧教誨,受益匪淺,愿佛祖保佑,高僧一路平安。”言罷,起身欲告辭。
孫悟空在一旁聽了半天,見太師問了一大通,全是些無痛無癢之事,心里不甚高興。也出于好奇,于是就問太師道“太師,俺老孫隨師父西天取經,到過許多的國家,卻不曾見過與你女兒國一樣的事情。你這女兒國里,為何只有女子,卻不見一個男人呀”
太師沉默,有些不想回答。
唐僧見孫悟空問得唐突,太師也有些不悅,怕再惹出是非來,便呵斥道“悟空無禮,休得胡言亂語。”
唐僧這一呵斥,反倒把太師的面子拘到那兒了說吧,不愿說;不說吧,也覺不妥。于是哈哈一笑,自我解圍的道“小長老不問,微臣還忘了啦。微臣正想講于高僧聽,但未找到合適茬口,既然小長老問起,那微臣自然是要告知的嘍。”太師繼續道“我女兒國,的確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國上下,無一男子,全為女性,立國之時就是如此。至于為何,微臣也不得細知。”言罷,拱手告辭,道“高僧路途勞頓,請早安歇,微臣就不打擾了。”
唐僧送太師于門外,太師辭送,唐僧只好作罷。
唐僧送走太師回房后,責訓孫悟空道“你這潑猴,胡亂講些什么險些惹得太師不高興。”
孫悟空忿忿不平地道“師父,那老太師問了這么多不該問的,我才問了她一句,她生的什么氣”
唐僧道“常言道,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我們現在受人所管,就得看人臉色,這是常情,你又何必任那性子,圖一時之快,招得麻煩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