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道“陛下,母親怕你動了胎氣只是其一。母親還有一慮陛下登基不久,根基不牢。此時陛下違反我國體統,接他入宮,必定引起朝臣們非議,對陛下不利。”
女王道“昔日,先王招大唐高僧為婿,不僅無人反對,老太師還極力成全。今日女兒亦是國王,為何卻不能如先王一樣行事”
王母道“陛下,請稍安勿躁,聽母親給你講。先王承繼的是祖業,根深蒂固。朝中大臣都是先先王和先王之臣,對先王無不惟命是從,先王欲做何事,朝臣怎會反對但陛下卻不同,陛下乃府丞身世,官階低微,登基為國王,恐就有朝臣微詞;朝中大臣又非陛下封賜,龍恩未澤,難惟命是從。陛下所行之事,如不合規制,或有僭越,恐要遭朝臣反對。陛下若因反對而止行,則失陛下威嚴;若不顧朝臣反對,而一意孤行,恐會危及陛下王位。還請陛下三思后而慎行。”
女王道“母親,這國王之位原本就不是我的,我從來也沒想過能做國王,所以,不做這國王也好,有了他陪伴,我們恩恩愛愛,快快樂樂,平平安安過一生,豈不是更好現在孩兒將要出生,以后我再給他多生幾個孩兒,兒女繞膝,一家人日日在一起,其樂融融,不更快樂”
王母聽了,語重心長的道“陛下想的太天真了。這國王之位,一旦坐上,再想輕輕松松地退下來,那就難了。縱觀各國,國王的歸宿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坐到終老,善其一生;另一種則是被人趕下位來。而被迫讓位者,幾無善終。即使陛下誠心讓位,而繼位者卻心有余悸,怕哪一日你再危及于她。若是如此,怎能容你談何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天倫之樂后世不忘前世之師,芍藥太師與春花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女王道“母親過濾了。我若為民,不再問國事,他們為何還要再為難于我”
王母道“陛下,世事難料,人心叵測。退一步講,即使新王能容你,你成了平民百姓,可是,一家人過日子,最重要的是養家糊口。要養家糊口,就必須下田耕種,在家紡織,勞碌不休,為衣食奔波。陛下可見,女兒國里,哪家百姓不是為了生活,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整日地累死累活,話都懶得多說一句,哪里還有那二人依依,卿卿我我,纏綿密語的情趣若是孩兒再多,負擔日重,衣食生憂,生活困苦,子女繞膝已不是開心享樂之情趣,而是成了生活累贅,到頭來只剩了枉自悲嘆之煩惱。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衰,家貧堂前無賢妻。如此天長日久,不僅沒有了甜言蜜語,反會生怨生恨。恩愛不再,幸福何存”
女王心猶不甘的道“能這么殘酷嗎我們以前不也是衣食無憂嗎”
王母又苦口婆心的道“陛下,今非昔比。以前陛下是在朝廷為官,拿了俸祿的。你若是辭了王位,你定不會再居人之下為官,新王也不會再讓你為官。沒了俸祿,你不耕種紡織,怎么生活即使新王開明,垂憐、施舍與你,使你衣食無憂,卻又傷你自尊,你能快樂”王母頓了頓,又道“陛下,你是一個胸懷大志,又有雄才韜略,可成偉業之人,卻為何羈絆于眼下蠅頭之事上好兒郎胸懷天下,志在四方。陛下要放眼女兒國,為整個國家著想,展現你的雄才偉略,把女兒國治理得更加強盛才是。成大事者,視天下,棄小家。望陛下三思,以免嗟錯無及,悔恨終生呀。”
女王聽了母親的肺腑之言,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后才喃喃的道“母親,女兒自聽了丁府丞講他還活著,只想立刻就能與他團聚。一刻見不到他,就心神不寧,坐立不安。”
王母道“陛下這是情迷意亂,人之常情,本也無可厚非。但陛下身為一國之君,不同于常人,要泰山崩于前而不驚,喜不露于形色,怒不顯于言表。只有這樣,才能讓群臣揣摩不透陛下心思,讓她們感到陛下高深莫測,她們才會戰戰兢兢做人,兢兢業業做事;也不致讓那阿諛奉承之人,知陛下之喜好,獻媚于陛下,使陛下迷失心智。陛下才能做一個圣明國王。于國于陛下都有百利而無一害。還望陛下慢慢習學。”
女王嘆息道“依母親之言,女兒就不能認他了”
王母道“陛下,母親也并非說以后永遠不可以認他,而是目前不可。要順勢而為,等待時機。”
女王心猶不甘的道“那要等到何時他受了這么多的罪,我于心何忍”
王母道“陛下雖不能認他,但是暗中還是可以為他做點事情的。陛下可以借表彰荷英大慈大悲,大仁大義之名,賞賜她,讓他過得衣食無憂,不也是陛下對他的愛心和關懷嗎”
女王道“母親講的是。”
夜晚,女王回到養心殿,躺在龍床上,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浮想起與李友朋耳鬢廝磨,魚水情歡的情景李友朋直撩得她欲生欲死,飄飄欲仙。想著想著,不禁“撲哧”一聲,羞澀地笑了。
可心看到女王如此高興,輕聲道“陛下,您做美夢了”
女王睜開眼,故意嗔怪的道“你這丫頭,朕有什么心思都快瞞不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