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又道“啟稟陛下,陛下可借此,推動佛教,教化臣民。使舉國之人,效仿其行,從善抑惡,自善其身。如此便可攏固民心,使官兵百姓,順應朝廷。如是,則天下太平,江山穩固也。”
水仙走后,女王久久不能平靜,又想起與李友朋那段耳鬢廝磨的美好時光,不禁又難過的流下淚來。抬頭看見掛在墻上的先王那幅字,更有同病相連之感,于是起身拿起筆來。
可心、可意趕忙為女王鋪好宣紙,研好墨。
女王傾注滿腔愛戀之情,依照先王的御筆字體書寫了一遍。書寫完提著筆,久久地凝視著。
次日早朝,女王對文武百官道“朕近聞桃園縣荷前村荷姑,行善積德,修成正果,耀升為仙。此乃荷姑之福,女兒國之幸。征兆我女兒國和諧昌盛,興旺繁榮。朕為感謝神靈對我女兒國的眷顧,表達對仙人們的崇敬之情,欲對荷姑加以封賞。”然后對戶部尚書白玉蘭道“戶部白尚書聽旨。”
白尚書趕忙出班,道“臣在。”
女王道“朕賜封荷姑為荷仙姑,撥白銀一萬兩,田一百畝,建造廟宇,供奉仙人。賜封荷仙姑之女荷妮為千戶郎,賜其良田一千畝,白銀一萬兩,耕牛二十頭,良馬十匹,馬車十輛。并賜千戶郎永不納稅。朕封你為欽差大臣,奉旨督造廟宇,不得有誤。”
白尚書道“臣遵旨。”
杜大將軍聽了女王的封賞,心想陛下任職京都府丞時,行事是何等的謹慎,如今怎么這么魯莽起來不是更改先王法律,就是動用國庫,大肆封賞。一個小小的荷姑,即使升了仙,也不至于這樣封賞啊。如此下去,怎么了得我身為護國大將軍,不能坐視不管。于是,出班道“啟稟陛下,臣以為不妥。”
女王萬萬沒有想到,杜大將軍會公然反對,甚感不悅,道“大將軍請講,有何不妥”
杜大將軍道“啟稟陛下,那荷姑本為一村婦,為其大興廟宇,大肆封賞,既不合禮制,也不合常理。”
女王壓著火氣,道“大將軍,常言道,英雄莫問出處。大善大德,大仁大義之人,就應大加封賞,這即是對善德仁義之人的褒獎,也是對世人的導引與鞭策。讓世人以其為楷模,皆存抑惡揚善之心,都行仁義賢德之事,遵守道德禮儀與綱常。于國于民,有百利而無一害。大將軍怎可只視眼前蠅頭之得失,而不計長遠”
杜大將軍遭到女王的數落,心中很是不悅,更重要的是,她覺得在眾官員面前丟了臉面,不免心情激動,于是,直言不諱的道“啟稟陛下,陛下揚善,臣無異議,但臣覺得陛下封賞過了分。臣以為,我女兒國國庫尚不到滿溢外流之時,不應這般浪費。給那荷姑辟一處私地,建三間廟宇即可。”
女王心想我本想借大建廟宇之機,供奉夫君李友朋,表達我情義,也讓他了然我思念之心。若只建一處小廟,豈不讓他說我情義寡淡,更加心寒我已為你大將軍尋來康恩,你們二人日日纏綿,魚水情歡,倒是快活。可怎不想我,沒了李友朋,孑然一身,孤影青燈,只能寡守空床,獨望殘月,何等凄涼我心痛苦,誰人理解誰人知曉又能向誰訴說我只能通過為他修建廟宇,表達我心意了。我僅此奢望,你也橫加干涉,真是可氣。又加大將軍出言不遜,女王心中惱火,也不免激動起來,毫不客氣的道“大將軍切莫再言,朕意已決,不可更改。”
杜大將軍聽了,頓覺愕然。心想陛下怎變得如此驕狂,全沒了昔日的謙恭連我護國大將軍也敢如此對待我是先王賜封的護國大將軍,有先王賜予的寶劍在身,先王賜予我檢視舉國之職,我怎能辜負先王托付如此一想,也來了精神,又道“陛下”
女王見大將軍還要阻止,毫不客氣地打斷她的話,斬釘截鐵的道“大將軍若為賜封之事,休要再言;若有他事,明日早朝再議。退朝”女王哪還給她反對的機會起身下朝而去。
杜大將軍弄了個難堪,怔怔地站在那里。
眾朝臣也不禁愕然,但見女王退了朝,也趕忙退去。
杜大將軍愣怔了片刻才回過神來。梅太師走到杜大將軍身旁,悄聲勸慰道“大將軍,既然陛下圣意已決,你也莫要再阻止了。不然則有了抗旨不遵之嫌。”
杜大將軍慷慨激昂的道“我身為護國大將軍,要為先王江山社稷著想,豈能坐視不管先王賜予我寶劍,我就要遵從先王旨意,矯枉陛下之錯,怎會是抗旨不遵”由于她心中憤懣,此時言語也有了些偏頗與過激。
梅太師忙責怪道“大將軍這話欠妥。陛下如此封賞,雖然有些過了,但也無錯。若陛下封賞,能使舉國之人一心向善,求得國泰民安,也不失為一良苦策略,對先王江山社稷并無害處。陛下有陛下的考量,還望大將軍能理解陛下的苦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