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唐僧,師徒四人,曉行夜宿,跋山涉水,一路西行。這取經路上自然是遇到了不少妖魔精怪,經歷了千難萬險。他們九死一生,終于來到了西天佛國。你看那西天佛國紫氣升騰,祥云縹緲。大小佛寺,誦經之聲如雷貫耳;街頭巷尾,鶯歌燕舞延綿不絕。好一派歌舞升平大同世界,真一個阿彌陀佛極樂佛國。雖然景色美好,歌舞喧囂,但是,唐僧師徒不敢停留,他們要盡快趕到大雷音寺,取到佛國真經。
唐僧師徒又行不日,便來到大雷音寺。唐僧吩咐徒弟們在寺外等候,萬不可莽撞闖了禍亂。自己換上錦襕異寶袈裟,手持錫杖,獨自一人,走進雷音寺里,謁見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見唐僧不畏路途艱險,來到西天,甚是欣慰;又見他歷經磨難,功德圓滿,修成正果,隨賜唐僧不老金身。然后又命阿儺、伽葉二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藏經庫取經書。
唐僧得了金身,便脫離了肉身凡骨,頓覺身輕如燕。他已是長生不老仙人身,酆都閻羅不敢喚。已列入仙班矣。
唐僧見經書有幾大箱子,免不了要搬搬抬抬,怕損毀了錦襕異寶袈裟,便不敢再穿。可大唐國皇帝所賜的五彩織金袈裟也是寶物,而且回到大唐國拜見大唐皇帝陛下時還要再穿,也不敢弄臟,便從行囊中取出一件舊袈裟換上。哪曾想,這件袈裟竟然是藏有女兒國女王書信的那件袈裟。放了好幾年了,唐僧也把這事給忘了。也許是天意如此,也許是注定唐僧要為此付出代價。
翌日晨,唐僧準備回東土大唐,來到雷音寺向如來佛祖辭行。見如來佛祖正在殿內講晨課,不敢打擾,便于殿外玉階上跪拜謝恩。
唐僧叩拜完,與徒弟們駕起云朵,直向大唐國駛去。
如來佛祖講完晨課,走出大殿,來送別唐僧,并有幾句箴言要送與他。見唐僧師徒已經走遠,只好作罷。剛要轉身回殿里,卻見有一縷俗氣才唐僧袈裟袖袋里飄散出來。如來佛祖定察世之金睛,再仔細看,只見唐僧袈裟袖袋里藏著一封凡間情書。于是,甚是氣憤。便喚來菩薩,問是怎么回事。
菩薩回答到“回稟佛祖,此信乃女兒國女王牡丹姑娘所贈。”
如來佛祖道“這金童子,自幼入我佛門,潛心習佛,造詣頗深,功德已圓滿,修成不老金身,如何還貪戀這淫邪之物莫不是他六根不凈,俗緣未了”
菩薩聞聽,知道佛祖已生責罰之意,忙為唐僧說情,道“啟稟佛祖,唐僧來我西天佛國取經,途經女兒國,其女王牡丹姑娘,一見鐘情,以身相許,迫使唐僧入了洞房。那女王百般嬌媚,萬般纏綿,但唐僧始終堅守佛規,心無旁騖,守身如玉。牡丹姑娘見唐僧自持不從,只好作罷,放唐僧師徒西去。但其卻鐘情不移,癡心不渝,于是寫了一封書信,表達愛戀之情。唐僧感念牡丹姑娘之情義,未將此信焚毀,藏于袈裟袖袋中,放進行李擔內,已置多年,未曾再看,恐早已將此事忘記。今日唐僧東去回大唐,因怕路途勞頓,臟損了錦襕異寶袈裟,而不敢穿,隨找出了原來的舊袈裟換上,因此,被佛祖視得。”菩薩感念牡丹姑娘對唐僧一片真情,而唐僧又未做出違戒違規之事,便也有意為唐僧開脫。
如來佛祖聽了,已不似剛才那樣氣憤,道“既入我佛,就需靜心,不得有俗念凡想。既得金身,還留存俗物,定當懲戒。”
菩薩道“是。”
如來佛祖道“尊者速速追去,告誡金童子,身藏俗物,凡心不凈,必當懲處。給他再加一難祛其俗物,滌其靈魂,純凈佛心。若再生俗念,定當嚴懲不貸。”轉而又問菩薩道“金童子這取經路上,經歷了多少次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