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話,黃迪工程圖紙畫的好,而且這城的規劃也是方方正正的,很容易做標記,所以鬃那幾百人忙活這不到0.5平方千米的地塊,真是不用太久。
黃迪逐一檢查每個地方的標記,排除可能出現的差錯,然后閉目立體化模擬后,確定無誤,這才準備去看看老弱軍收集食物的情況。
結果剛走出去沒幾步,就見顓頊走著急步,奔著自己走過來。
一看那模樣,就是有事。
黃迪也才知道,顓頊大覡也有風風火火的一面。
直到以后的長期交往之中,黃迪才慢慢了解,這位一直沉著穩重的顓頊大覡,其實是一個極為認真且較真的人,同樣的,也是最可靠的人。
他一來到黃迪跟前,就急忙雙手交胸道:
“圣,此時正是夏三月,可是我見到處水域,都被放置了圣發明的魚簍陷阱,這怎么可以呢!”
黃迪一愣,心里第一想法是:“這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看到顓頊那認真且嚴肅的表情,似乎理直氣壯,想來應有說法,于是便問道:
“這有何不妥呢?有了這些鮮魚,部落才好正常運作,你要知道,我們不但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還需要有積攢才行。”
顓頊忙回話道:
“正是為了天冷以后也有魚肉吃,這夏三月才要川澤不入綱罟啊!此時若是將魚捕盡,到了冬季草休獸眠之季,我們將無物果腹啊!”
黃迪一愣,心里暗贊:“哎呦臥槽,這貨現在就懂得環保啦!”
他不知道的是,九州華夏的文化里,從有傳說記載開始,環保就一直跟隨著人類文明。
最早的記載,環保部門出現在舜帝的虞唐時代(夏朝前為虞唐,但是沒有考古文物發現,只有文字記載,故不被西方主流考古界承認),{歷代職官表}記載,舜執政時,設九部,其中有一“虞”部,即是機構名稱,又是官銜名,其所管理的范疇,就是和諧山林川澤,功用極為接近后世的環保部門。
《逸周書.大聚篇》記載則更詳細,上古大禹執政時期,曾頒發了一條禁令: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
翻譯過來就是,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也不能破壞草木生長,因為那樣的話,夏秋之際,他們就沒有野果也野谷子采集飲食。
夏三月不能捕魚,道理也是相同,因為夏三月正是魚長膘的季節,這個時候吃了,得不償失。
所以,黃迪若是知道這一段虞唐接夏的歷史,就不會驚訝于顓頊的這種環保意識。
黃迪看著顓頊,沉思良久,問道:
“那若不網魚,部落的食物可能供給足夠?”
只是這句話,顓頊就知道,自家圣聽進去了自己的道理,他很慶幸,黃圣能一下就想通了自己的擔心。
“這..恐怕只能縮食求全!”
黃迪搖頭道:
“那不行,修城在即,正是干重活的時候,食物必須供給充足,可以吃撐,不能挨餓!你可有辦法?”
顓頊苦思良久,卻沒有頭緒。
在這個漁獵與采集的年代,沒有自主的生產之處,顓頊也沒有無中生有的法術,實在是有些難為。
“這...圣容我一天時間,仔細想想辦法!”
黃迪咧嘴一笑,道:
“卻也不需那么麻煩,我這里有個辦法,你且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