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對李氏一族的人來說,萬歷是一定要擁護的,而和萬歷一母同胞的潞王也是要保護好的。
這是一道雙保險,萬一現在的萬歷皇帝有任何意外,他們還有潞王可保他們李氏長遠的榮華富貴。
甚至秦修文懷疑,這李千戶的人選,說不定還是李太后親自指定的。
“既然隊伍中已經有一個親近之人知道了潞王的身份,而且本身李千戶是武職,帶著一眾錦衣衛保護潞王的安全,那么還需要別人知道潞王的身份嗎”
季方和沉思一下,就搖了搖頭。
這事又不是光彩的事情,當然是越少有人知道越好,鬧的動靜越小越好。
到時候辦完了賑災的事情,潞王混在錦衣衛隊伍里一起回京,悄無聲息地做回潞王,這才是上上之策。
一個正五品的戶部郎中,又沒有保護潞王的能力,讓他知道此事又有什么好處
不僅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萬一是個嘴巴不嚴的,說了出去,到時候事情一鬧大,萬歷等著大臣們來參他和潞王嗎
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讓他知道就是最好。
“所以,葛大人是被舍棄的那個”季方和不笨,甚至還很有幾分小聰明,馬上就理出了其中的關竅。
“是的,葛大人只是五品,還沒有上朝的資格,之前也必定是沒有見過潞王本尊的,此次看似好運落在他頭上,上面派他賑災,實則回朝之后必定要挑他錯處,再想辦法調他離京,以免再生事端。”
文官們一向對錦衣衛是又怕又鄙視的,認為錦衣衛是皇帝的狗,讓他們咬誰就咬誰,而文官一派則是和天子共治天下,有自己的風骨在。
不說旁人,就是皇帝做錯了事情,該上折子罵的時候還是要罵,否則怎么成為一代賢臣怎么突出自己的忠心耿耿、不畏強權
哪天要是因為直言勸諫,被皇帝氣怒之下砍了腦袋,那說不定就能青史留名了
而葛郎中恰巧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員,而且可能要么是不受重用常年坐冷板凳的一員,要么是什么時候得罪了皇帝都不自知的一員,總之這回,對葛郎中來講,絕對是禍不是福。
一個即將被調離中樞,并且看樣子也不會再將其調回,準備遠遠打發出去的官員,以后會有什么政治前途嗎
答案已然在季方和心間了。
說起來這些要推測出來好像不難,但是元瑾從潞王的身份,到是誰指派了李千戶過來,再到葛郎中未來的官途情況,這里面一環扣一環,稍有偏差就沒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元瑾雖然身不在中樞,但是卻能將千里之遙的那些貴人想法揣摩出來,雖然目前還沒驗證葛郎中之后的前途到底如何,但是季方和直覺認為,秦修文是正確的。
這樣的政治敏感度,這樣的見微知著、洞察人心,古人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以前季方和覺得不過是夸大,而如今,自己身邊的元瑾居然就是這樣一號人物
季方和以往對秦修文只是欽佩,而現在,他已經是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了。
他不知道為什么最開始的時候秦修文沒有展露出來這樣的才能,但是又自己說服了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初來乍到,兩眼一抹黑,又能展露什么而有些人學什么東西都快,只要給他摸清楚了門道,那么以后必然是扶搖直上,別人拍馬不及
在做學問、考科舉上秦修文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現在在做官上,也同樣如此,似乎也并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那明日周知府準備集合衛輝府上下一干官吏一起宴請葛大人,為他接風洗塵,到時候必然是要表示一二的,您剛剛說只要面子上過的去,不失了禮數就好,依我看,就贈其一副您寫的字如何”
已經知道對方即將成為炮灰,季方和便將其本身的摳門作風進行到底了,秦修文書法不錯,寫幾個字最多一柱香的時間,耗費一點筆墨紙硯,一分銀子都不用額外出,豈不美哉
秦修文無奈搖頭這個季方和,還真是鐵公雞,一毛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