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給老八媳婦兒準備的,是本宮用過的舊物,你若不嫌棄就收著。”
盒子里放著一支梅花簪,無論是做工還是用材都沒什么可稀奇的,真要說與旁的簪子有什么不同,那便是大且重,以至于沒了精巧之感,只透著幾分貴氣,是宮中太后和太妃們會喜歡的款式,但無論是良嬪,還是八福晉都一眼認出了這支簪子。
這不僅僅是惠妃的舊物,還是常用之物,就連這支簪子的來處她們也都知曉,這是太皇太后還在世時所賜。
八福晉內心感動,忙蹲了蹲身子,道“多謝惠額娘。”
八貝勒則是直接將那支梅花簪拿起并插在福晉發髻的一側,大大的金色梅花簪,很是顯眼,想來只要不高度近視和花眼,能看清人臉就能看到這支意義特殊的梅花簪。
“這是惠額娘的心愛之物,福晉可不要拿來壓箱底,好東西就是要常常戴出來。”
讓人知曉才好。
惠妃笑著點頭,是這個意思,拿這么招搖的東西出來,就是給后輩撐場面用的,太皇太后雖已過世,但在世人心中的份量絲毫未改。
“還要謝謝你們管教本宮那三個孫女,不求她們有多招人喜歡,只愿日后不被人糊弄,能立得起來。”
別看她早先的兒媳婦也傳過善妒之名,但和老八媳婦不一樣,伊爾根覺羅氏是個再賢惠不過的女子了,通詩書音律,受漢家文化影響頗深,在家時便學過女規女誡,教導幾個孫女也是如此。
八旗逐漸漢化,漢家品性的女子也更受推崇,不說在外頭,宮中便也是如此,所以在幾個孫女的教養上她也不曾插手。
可她的大孫女已經嫁到草原上撫蒙了,二孫女也已經被指婚給了蒙古,大阿哥那日跟她說起,把還未出嫁的三個孫女交由八福晉教導,她立刻就同意了。
早先的兒媳婦伊爾根覺羅氏溫柔賢惠、端莊大氣,后來的兒媳婦張佳氏也是極好的女子,性情溫和,只是少了幾分底氣,行事有些溫吞,但這也能理解,畢竟是繼室,家世又不顯,底氣自然不足。
兒媳婦喜歡挑溫良和順的,但到了孫女這里,她倒更希望是八福晉這樣,不讓自個兒吃虧受委屈,名聲算什么,面子哪里有里子來的重要。
八福晉的底氣來自于八阿哥和安郡王府,她幾個孫女的底氣自然來自于皇家和大阿哥,將來也有可能會是皇家和八阿哥。
未免太后在宮中多等,眾人很快出發。
宮中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八貝勒一家四口進宮之事,早已傳遍了東西六宮,所以哪怕今日并非向長輩請安之日,也未到宮宴時間,可娘娘們還是早早的到了太后的寧壽宮。
后宮無后,位分最高的是貴妃,但四妃有子,資歷也更深,所以直到今日,宮權都還在四妃手中,不過,在這樣的場合里,位置都是按位份排的,貴妃的位置是妃嬪中最靠前的,其次是惠妃、宜妃、德妃、榮妃。
榮妃之后,便是嬪位,良嬪因為封嬪時間晚,所以哪怕有個封了貝勒的兒子,位置也仍舊在嬪位最末。
再往后,貴人里頭便有年輕的面孔了,但不管多年輕都是娘娘。
滿殿的長輩,只有四個晚輩在。
饒是八貝勒,都沒想到人會來的這樣全。
八福晉更是繃緊了神經,整個身體都提著一口氣,臉上表情嚴肅,下巴微微揚起,插在發髻上的梅花簪甚是顯眼,連請安行禮都帶著一股不卑不亢的勁兒。
坐在上手的太后瞇了瞇眼睛,扭頭看了眼惠妃,便直接叫起。
她原準備的也是簪子,雖不是梅花簪,但樣式、大小和顏色都差不多,不適合再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