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也沒你想的那么貴重啦只是我們在這邊待久了,挑石頭很有心得而已,所以品相看起來才很不錯。你們一定要收下,沒了你們教的那些,也不會有這些東西啊而且,你們來了這么久,連牙地的特產玉石都沒摸過,說出去也是要讓人笑掉大牙的”
阿婆絮絮叨叨地說著,說完就矯健地跑掉了。
鐵柱哭笑不得,只能收下。
這里玉石的確有名,寄回去給方仙兒也是好的,就當是一種回饋吧
畢竟,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有方仙兒,才能做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不得不說,鐵柱是真有些想家了。
在外面生活就能發現,無論衣食住行的開銷都很大。
而在興和,方仙兒卻為人們打造了一個生活成本低廉,生活品質又高的世外桃源。
想了一會兒,鐵柱便收起心思,打算化思念為動力。
要早點把回紇以及北地各處建設起來,爭取讓所有地方都變成興和那樣的桃源才行。
建設,就先從集中力量開鑿坎兒井做起吧
坎兒井不比普通的打井,需要用到一件名為轆轤的重要工具去造。
馮平他們和鄰村難得達成共識,打算合力在入冬前先建出一處可用的坎兒井,這樣來年就不影響戈壁開荒了。
時間比較緊迫,等到天再冷一點,土地凍硬了,就什么也做不了。
說起入冬,鐵柱已經經歷了好幾個不同的冬天。
回紇這邊的冬日應該會更加寒冷。
御寒可以穿棉衣和皮襖,彈棉花的技術又能派上用場了。
屋里取暖就用木柴。
馮平他們比較幸運,居住地不遠處就有樹林,可以撿柴囤柴。
牙地還有一些樹木稀缺的地方,就只能靠燒牛糞取暖了。
因為有木柴用,鐵柱便教大家造了個小木炭窯
。
再做上一架鼓風機,搭著木炭一起用就能燒制許多東西。
比如說制泡菜的陶壇子。
回紇這邊的礦產很豐富,制陶的土并不怎么稀罕。
這邊這有菘菜,比較耐寒耐放,不過吃久了也會覺得單調。
拿一部分制作泡菜正好,吃起來有滋有味。
泡菜壇子的制法也是以前方仙兒教的。
燒制它的溫度越高,硬度就會越高。
這樣燒出的壇子耐用,不易被腌菜里的鹽與酸腐蝕壞,生出有害的東西。
這東西樣式特別,壇蓋像一個碗,中間有一圈水槽,盛水后就可以讓壇子密封住,還不影響里面往外排氣。
他們在興和做過這個。
之前縣里公布了一批食方,這泡菜的做法就在其中。不少百姓都買了壇子回去做,好給冬日里添菜吃。
有了泡菜壇的做法,馮平他們兩邊村子就能自己做泡菜吃,還能用炭燒制更多結實的陶器,也算是又添一個進項。
鐵柱一行人忙忙碌碌,籌備打井,囤食過冬。
沒有了蜂窩煤和煤爐,其實也可以造火墻取暖,不過那需要大動作改造房屋,還得燒制許多磚塊。
不僅費功夫,還費料。
不提時間有限,現有的木炭也只夠人們取暖生活,頂多再燒些陶器,要拿來大量燒磚估計還得有煤。
鐵柱知道,作為擁有礦藏的回紇寶地,自然也是藏著煤礦的。
不過,這地方實在太大,也只能慢慢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