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當然沒問題,但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消費范圍內進行消費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大家都不消費,那么社會怎么往前發展,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呢”
陳平安會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八十年代,物資按需分配的年代里,人們把節儉刻進骨子里。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這個時期的真實寫照,而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沖擊,很快就會讓一部分人陷入迷茫中,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金錢中。
欲望取代信仰,這一現象,在九十年代的文學中,提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合理的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非常重要。
李麥芒把陳平安說的有些迷茫了,他能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是真的覺得,這是不對的,他也認真思考過。
可是李麥芒的說法也是沒有問題的,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沖擊,覺得也許自己真的沒辦法勝任合資工廠內宣部的工作。
看出陳平安有些頹廢,李麥芒拿筆的右手熟練的轉動圓珠筆,感覺他消化的差不多之后才開口“你剛來咱們工廠,覺得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事,我的建議是,再多看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深入工人內部去,我相信,工人同志們會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如果以后還有什么問題,我也非常歡迎你再過來討論。”
陳平安意氣風發的帶著筆記本來討論,回去的時候卻是垂頭喪氣。
內宣部的兩個同志都看到了他的樣子,對視之后,小心翼翼的問“廠長是不是批評你了”
陳平安皺眉“沒有。”
“那你怎么看起來不高興”
“你說,我是不是做錯了”
他要這么說,內宣部的兩個女同志就坐不住了“辦黑板報的時候我就說了,我感覺廠長不是那種不顧大家死活的資本家,其實大家心里都挺感激廠長的。
你是外地來的不知道,我們這是貧困縣,大家的生活都不太好,哪怕是縣城里,平時過的也是緊緊巴巴的。
但是廠長來了之后,大家有工作的地方,掙的錢也不比外面少,該有的大家都有,我媽還說等到工廠再招人,讓我提前告訴她,她好讓我弟也過來上班呢。”
他們是宣傳部,提前知道一些內幕消息很正常吧。
這么一說,陳平安更加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