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底各地教育水平不同,就比如世家聚集的地方,自然是要比邊境的州府難考一些的,不免有人會想要鉆空子的,為了避免冒
籍跨考,又定下了以當今登基那年登記的戶籍為準。
當然,童生試自然是不可能由在京城的大學士們做考官的,便定了由本縣的知縣作為主考官,另選縣里的縣丞及當地鄉賢一同判卷。
考試當然不可能只一場,而是分了五場,頭一場是正場,最為重要,占比最高,其次為初覆,再次為再覆,第四,第五為連覆。每場都只考一天,早上進考場,當天就得交卷出來。
考試的內容是有當地考官自己出卷的,但朝廷對考試的內容做了規定,以考四書、五經為主,這倒是毋庸置疑的。考試的形式則是大家妥協下的產物,為一篇策論,五言六韻詩一首,又有一經。
童生試沿襲前朝,三年兩考。
又為了安撫讀書人,當今又特意下了一道旨意,前朝的功名在本朝仍然能用,如前朝已有秀才功名的,那直接考鄉試便可,同理,若是已有舉人功名就能直接考會試。
但到了院試,那就是由朝廷派人下去主考了,即為學政。學政負責的不僅僅是院試,還有鄉試。
畢竟,有了秀才的功名才算是邁入了“士”的階層,那就更要重視了。
只是,如今朝堂上,皇帝能信任的,又能充作學政的人實在是不多,饒是皇帝,也還是得捏著鼻子用世家的人。
當然,這也算是當今對世家的妥協。
科舉外加日后科舉出身的官員要比蔭封出身的官員高上一級,這兩條幾乎是挖到了世家立族的根本了,若不給點好處,世家這會兒怕是已經要鬧起來了。
雖說,如今世家那些小打小鬧,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但若是能平和的度過,倒也沒必要跟世家撕破臉了。
科舉取士的章程定得差不多后沒幾日,就已經到了要過年的時候了,除夕前三日,皇帝便已經封了筆,大臣們也都不用再每日早起去衙門點卯了。
就連葉奔這個之前常常忙得見不到人影的大忙人,也在這個時候空了下來,整日在家里無所事事。偏偏這個時候,是鄒氏最忙碌的時候,整個鎮國公府的年事都得靠著她操持。
過年了,這不得祭拜一番祖宗,給祖宗們供上一頓好的,也叫祖宗們知道他們的子孫如今發達了。
也得虧葉奔是草莽出身,他自己的父祖自是有牌位在的,再往上的祖先卻是不知道了,等葉奔發跡以后再回去找祖先的墳,也不過就是找到了他的曾祖父,葉奔也是個豁達的,也不計較這些身后事,所以鎮國公府的祠堂里,供奉的牌位也沒幾個。
又得打了各色的金銀押歲錁子,這是預備著給親戚朋友們家里的小孩兒壓歲的,代表的也是鎮國公府的臉面,不僅不能出錯,最好還得也新穎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