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原本就是在草原上作戰厲害,燕云十六州那兒,他們就失去了他們的作戰優勢了,反倒是朝堂的軍隊,兵強馬壯糧草足,又有國之儲君坐鎮,哪有不能贏的道理。
這不是蹭軍功的好時機么
除了太子身邊的那些伴讀們,這是肯定不用說,要跟著太子一道去的。
那其他人呢偌大的軍隊,難不成還塞不下幾個人
蹭軍功可比辛辛苦苦地考科舉快多了,要是運氣好甚至都能得爵位。
這下,連帶著那些世家出身的人也不再跟之前似得看不起行伍出身了,也不再說“兵家子”之類的蔑稱了,一心想把家里的子弟往出征的大軍里塞。
當然,尊貴的世家子是不可能做普通的大頭兵,好歹得有個官職吧。
什么出征的大軍得要會武功,能領兵打仗的這不是軍營里還得有文書,還有參贊軍務的嗎
甚至為了能多塞點自家子弟進去,那些個文官們還翻遍了史書,硬生生地找出了個早就沒了的官職,“監軍”來。
監軍這都已經是個很早之前的名詞了,早到如今都不會有人再提這么個名詞。
前朝的前朝,那時候重文抑武成風,武將們的地位甚至都快低到塵埃里去了,但這打仗的時候,沒辦法啊,還是得用到武將啊,可他們又不信任武將,由此便生出了由文官作為監軍的風俗。
但那個朝代的前車之鑒就放在那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皇帝還得準備好金銀財寶才能叫底下的軍隊出戰阻敵,沒有金銀,甚至國都的城門都被敵軍撞開了,京畿駐扎的軍隊都不會趕過來。
如今世家們再提出這么個名詞來,也就是仗著朝中其他人不知道罷了。
但偏偏因為前頭科舉的事兒,世家做了極大的讓步,為了平衡利益,皇帝在這回出征的事上,是打算對世家塞人這件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所以等到作為副將的葉奔拿到出征的名單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長串的文官和不知名但一看姓氏就是世家子的名單。
葉奔差點就一口氣厥著,當場暈過去。
雖說這場仗,無論從民心,人數,還是糧草上來看,大家都覺得能贏,但這又不是一定能贏。
更何況,主將太子,之前是沒領過兵,只有過代替皇帝坐鎮的經歷的,更何況,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叫太子出戰的。太子手下的那些人也幾乎如此,沒幾個有經驗的。葉奔饒是再有作戰經驗,那也是要有其他將領幫襯的,但這名單上是能領兵作戰的沒幾個,嬌生慣養的世家子倒是一大堆,這不是純搗亂的么
偏偏這群人但凡有個好歹,到時候自是不可能有人怪當今,怪太子的,只能怪到葉奔頭上去。
葉奔能不厥過去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