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政令發出咸陽,他們這些忙碌一年終于結束耕作的農人又被征召去服徭役,監工手中的鞭子肆意抽打在他們的身上,路途遙遠,繁重的勞作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
一批又一批的人死了,徭役卻沒有停止。先是成年的男子,然后是半大的孩子和婦女,最后還有老人
這些農人原本面對天幕的恐懼已經削減了大半,如今看到這樣的畫面只剩下悲傷與痛苦。
“我做了一輩子的農人,貧苦一生,土里刨食,就只為了勉強糊口而已。難道我的兒孫未來連活都活不下去嗎”
“這就是大秦未來的王嗎我們的命為什么就這么苦啊。”
這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他原本不是秦人,也就是所謂的六國舊民。他祖祖輩輩種田為生,從來沒有機會讀書識字。故國被破,對他也沒有任何的影響。左右不過是換一個王,怎么也輪不到他一個黎庶議論。
說是老人,其實也不過剛剛年過半百。可是因為長期辛勤的勞作,他的脊背已經佝僂,顯得過于老態。
和天幕上的老人一樣,他也有一個孫兒,是長子留下來的,他的兩個兒子都因病去世了。他窮盡一生,現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讓小孫子活下來。
可是活下來又有什么用呢,他只不過是重復著他們的一生,甚至比他們過得更加貧苦。
老人渾濁的眼睛流下了眼淚,他跪在地上,向天幕叩首祈求道“仙人啊,我們到底怎么才能活下來啊。”
或許是他的慟哭聲音過于悲傷,帶動了田壟上的農人一個接一個的向天幕叩拜,痛哭聲此起彼伏,他們真的希望自己此刻的虔誠真的能打動上天。
扶蘇突然想到了什么,向嬴政行禮說道“十八弟自出生以來,受到寵愛,從未經歷過苦難,所以很難培養出仁德之心。扶蘇以為,胡亥年幼,學習書本上的道理還有時間,但是培養仁愛之心卻刻不容緩。”
“不如現在削減他秦公子的待遇,讓他以庶人的身份在宮外生活幾年,之后在考察他的品性。”
胡亥“”
他的頭腦已經嗡嗡作響,做慣了秦公子再當一個庶人,這豈不是比直接要他死還難受。再加上,他剛剛看的天幕,黔首是什么樣的每日辛勤勞作,仍然吃不飽,穿不暖。
“傳令下去,即日起,公子胡亥廢為庶人。剩下的,扶蘇,就交給你辦了。”
嬴政很顯然已經默許了公子扶蘇參政,他覺著光靠那些諸子百家的學問學習治國,不如讓他參與到時事中真正學習如何像君王一樣做決斷。
而觀看了剛才天幕上種種的殘忍一幕,嬴政身后的大臣忍不住出言。
“這如此行事,就不怕不了周厲王的后塵,引起國人嗎”
雖然他們已經對公子胡亥的荒唐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是那些畫面映射到他們的心理的時候,也不由得讓他們隱隱擔憂。
他們不信黔首的智慧足以聚集起以對抗王師的軍隊,卻也知道王師的士兵也來自普通的黔首,如果當真失盡人心,這些人也會隨之倒戈。
果然,天幕立刻繼續說道。
在這樣的壓榨之下,黔首對大秦的統治越來越不滿,最終造成了起義。其中著名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這群人本來是秦朝廷征召去屯戍漁陽的貧民,卻因為大雨的緣故未能如期到達。
他們為了避免死罪,在陳勝、吳廣謀劃下殺死了押解戍卒的軍官,從而發動起義。在這場起義最盛大的時候,甚至逼近咸陽。還是秦二世在慌忙之下,將在驪山服苦役和做奴隸的人放了出來,才湊齊一支軍隊。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陳勝吳廣沒有援軍,最后這場起義失敗了。
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它的意義在于烙印在華夏人民血脈里的反抗精神,激勵了后世無數的農民起義。包括后來真正滅秦的項羽、劉邦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