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得了好結果的劉徹面容緩和,卻是仍然憂心。
東方朔見此立刻出言,說道“陛下何必憂心既然這是天降祥瑞,那么天幕所言就并非不可更改。臣可以確保此事百利無弊,陛下只當這是提前預示,可為我漢世綿延國祚,昌隆不絕。”
卜筮之道,在于從鬼神中詢問出答案,但是這所謂未來的答案并不是不可轉圜的。吉兇也更依賴于問卜者所信。
東方朔深諳其術,易學如此,為官之道也亦是也如此。
君臣兩人已經開始商議政事,皇后衛子夫雖然依舊心急,但是也不好再留便只能告退回到椒房殿。
當時漢元帝劉奭駕崩,其子劉驁登基為帝,就是漢成帝,在他上位之后,將母親王政君尊為皇太后。從此作為外戚的王氏一族也因此盛極一時,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特別是曾經一日封五侯。
可以說是“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然而王莽卻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相比于其他王氏子弟的嬌奢淫逸,他生活簡樸,而且出身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不幸。姑姑王政君的其他兄弟都已經封侯,唯獨王莽的父親王曼因為早亡而沒有任何封賞,而且王莽的哥哥王永也是早亡。他只能擔當起孝順母親,照顧寡嫂,撫育兄長子嗣的責任。
劉徹倒是頗感意外,說道“朕以為此等人憑借外戚之權,顛覆漢室。必定是奸惡之輩,但從此看來,此人竟然如此貞孝”
也不怪他感到意外,這個時候評價一個人的品行,孝順幾乎是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標注。
劉徹雖然推崇的是儒家公羊派的學問,雖然公羊派崇尚的是有辱必報的復仇思想,與相對較溫和的谷梁派和后世的儒學都不一樣,但是重孝卻是一致的。
漢朝以孝治國,尤其重視孝道。
就連二十四孝圖有很大一部分的故事都發生在漢代。這里面雖然不乏有愚孝的案例,但是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對孝道的重視。
就連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生病的時候接連臥床了三年,結果漢文帝就在母親的床前侍奉三年,親嘗湯藥。可謂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皇帝尚且如此,何況普通黎庶。
王莽的個人品德不僅體現在他的孝順上,他還非常的謙恭好學,他跟隨陳參學習禮記,并且開始不斷的去結交儒生,一時間名聲非常顯赫。
天幕越說,劉徹越發感覺到奇怪,說道“若說起來這樣的人也很奇怪,他既為外戚想要求官不是很容易,又為何去追逐名望倘若他又不想入仕,這名望又有什么用真是有趣。”
劉徹心里想的卻是,這樣的人確實值得一用,雖然人不知其實能力如何,但是其聲望確實不錯。
就算不加以任用,也可以給一個閑官,用來彰顯人君之德。